2007年度中央预算执行总体情况良好
2008年8月27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了2007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报告称,审计署在对2007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中,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进一步突出了对重点部门、重点行业、重点项目和资金的审计监督,加大了绩效审计力度,注重从体制、机制和制度层面揭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促进深化改革和规范管理。审计结果表明,2007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国民经济保持了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中央财政在改善宏观调控、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总体情况较好。中央财政收入28 611.95亿元,完成预算的117.2%;中央财政支出29 579.95亿元,完成预算的110.1%;中央财政赤字2000亿元,比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的预算赤字减少450亿元,比上年减少748.96亿元;增加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032亿元。
——中央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大了对“三农”、教育、医疗、社保等重点领域的投入。对农民直接补贴、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三农”支出达到4318亿元,比上年增长23%;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的支出分别增长76%、296.8%和13.6%。
——公共财政体系建设逐步推进,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断完善。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财力性转移支付达到7125.37亿元,增长38.1%。进一步调整完善“三奖一补”政策,改进财力性转移支付测算办法,建立资源枯竭型城市转移支付制度,促进了地区间财力均衡分配,基层财政困难得到进一步缓解。
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和国务院其他部门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在做好2007年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工作的同时,认真整改去年审计发现的问题,根据审计建议完善各项制度规定305项,追回或归还被挤占挪用的资金41.95亿元。审计发现的117起涉嫌违法犯罪案件线索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查处后,已有88人被依法逮捕、起诉或判刑,104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对去年审计查出问题的纠正情况,国务院已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了专题报告,审计署也已向社会公告。
2007年度中央转移支付大幅增长
2007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表明,2007年,中央财政继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除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外,共安排转移支付资金14 016.87亿元,比上年增长46.4%,占中央财政支出的47.4%,增强了中央政府的调控能力,保障了中央各项政策措施的实施,推进了地区间协调发展。
投向分散拨付迟缓影响中央支农专项资金效益发挥
据审计署组织对对16个省(区)2006年中央支农专项资金的审计调查,中央支农专项资金已成为基层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资金来源,有力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但从审计调查发现的情况看,由于资金投向分散、管理和分配层次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央支农专项资金效益的发挥。
一是资金总体尚未有效统筹和整合。目前,从中央到省、市、县,都有20个左右的部门参与资金分配和管理,每个部门负责分配数量不等的专项资金,导致多头管理,多渠道分配,项目点多面广、资金比较分散,相当一部分存在交叉重复。审计调查涉及的50个县收到的按项目管理的23.8亿元支农专项资金,分散投向了4.5万个实施项目。这种状况使得地方很难根据实际集中财力解决突出问题。
二是项目管理和资金分配层次多、链条长,影响项目执行进度。目前,中央支农专项资金分配大多采取层层上报项目,再由中央、省有关部门选择确定并直接分配到具体项目的工作机制,导致申报时间长、资金拨付迟缓、项目执行进度滞后,有的支农项目未能在当年组织实施。
此外,审计调查还发现一些地方仍存在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问题。抽查的50个县2006年挤占挪用1.25亿元,主要用于平衡预算、弥补行政经费等。
国务院已责成财政部、农业部、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和有关地方政府采取措施,认真整改审计调查发现的问题。有关地方和部门已就追缴资金、追究责任、完善制度、加强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整改意见。
审计署提出五项建议加强财政管理
在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中,针对2007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署提出了改进预算编制等五项建议,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
第一,进一步改进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的准确性、科学性和透明度。财政部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改进预算收支的测算方法,提高预算编制的预见性;切实健全财政部、中央部门两级项目库,充实备选项目,逐步实行项目滚动管理,切实将支出预算细化到具体项目和单位;在完成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实物费用定额试点,加快建立定员定额标准体系,不断提高支出预算的准确性;在扩大部门预算内部公开试点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部门预算向社会公开,进一步提高预算的透明度。
第二,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统筹考虑财政资金使用、国债发行和货币政策的协调。财政部要在科学编制预算的基础上,严格按进度执行预算,及时拨付资金,增强预算执行的均衡性,降低财政支出的波动幅度,减少国库资金大量沉淀;加强国库资金的管理,合理确定国库现金流量,国债的发行规模、结构和时间要结合国库存款余额统筹安排,国库资金的使用要注意与货币政策的协调。
第三,积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事权划分不清晰、财力与事权不匹配等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不利于形成科学合理的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从根本上影响了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国务院将结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明晰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事权;在确保中央财政调控能力的基础上,逐步降低专项转移支付的数量和比重,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投入;建立健全规范、透明的转移支付管理制度,提高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第四,完善中央政府投资管理,提高财政建设资金使用效益。中央政府投资管理中存在的一些投资计划延迟下达、项目执行进度缓慢、效益不高等问题,与规划编制滞后、前期准备不充分、立项审核把关不严等密切相关。发展改革委和有关部门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抓紧编制相关行业的专项建设规划,分清轻重缓急,统筹选择建设项目;研究建立政府投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严把立项审批关;考虑拆迁、土地征用、移民、环境保护等方面因素,充分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加强对重大项目建设的指导、协调和监督,督促项目单位严格执行招投标、监理和质量事故责任追究等制度,促进提高投资项目管理水平,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五,明确金融国有资产的收益分配和预算管理制度,确保国有资产安全。目前,金融类企业国有资产监管比较薄弱,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而且多头监管。国务院将研究制定金融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产权转让、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业绩考核、责任追究等方面的制度办法,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强化部门间协作,完善监管信息沟通机制。财政部等部门要进一步严格审批金融企业境内外投资、并购等事项,确保金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审计署:08年下半年审计工作五个“着力点”确定
新华社北京6月30日电(记者 张晓松)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30日召开的全国审计机关深入开展抗震救灾资金物资审计电视电话会议上,围绕中央对今年下半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部署,提出了下半年审计工作的五个“着力点”。
审计署出台规划将推进省部长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化
新华社北京7月11日电(记者杜宇、张晓松)审计署11日公布的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推进省部长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化,深化地厅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及国有控股或主导地位的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
规划称,分步制定政府主要负责人、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国有及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的企业领导人员三类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操作规范。推动中央单位内部管理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
审计署首次披露救灾款物审计情况:总体情况良好
新华社北京6月5日电(记者 张晓松)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拨付了大量救灾资金,国内外捐赠了大量款物,社会各界对此非常关注。那么,这些救灾款物的管理使用情况究竟怎样?记者日前专门采访了审计署社会保障审计司司长王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