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加强“三农”工作,以农民增收为中心,坚持抓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在保证农产品供应总量不断增长和多样化的基础上,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升农业的素质和效益,实现了四川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大跨越。
跨越之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实力增强
一、农业经济规模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农村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产品产量日益丰富,农业经济日益壮大。1978年四川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5.7亿元,经过30年的发展,2007年首次突破3000亿元大关,总量达到3370.2亿元,比1978年扩大了3274.5亿元,年均递增13.1%。其中,农林牧渔业生产协调发展,种养业贡献突出。种植业产值由73.9亿元发展到1316.6亿元,年均递增10.4%;林业产值由3.2亿元发展到87.2亿元,年均递增12.1%;牧业产值由18.2亿元发展到1827.1亿元,年均递增17.2%;渔业产值由0.4亿元发展到85.8亿元,年均递增20.7%。2007年四川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2032.0亿元,年均递增11.7%。
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二十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势迅速发展壮大,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90年代,乡镇企业不断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饮和服务业等领域拓展,经济总量不断扩张,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二十一世纪,乡镇企业开拓创新,加快二次创业步伐,大力推进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和运销业;结合小城镇建设,调整乡镇企业布局,积极发展商业、饮食服务和旅游等第三产业。通过深化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不断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大中小型企业的优势正在发挥,企业管理水平、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龙头企业实力增强。1978年以来,四川乡镇企业由不到10万个发展到29.8万个,从业人员由不到100万人增加到435万人。乡镇企业增加值1947.1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1138.5亿元,比重占58%,乡镇工业对农村经济发挥了主导产业的作用。农民从乡镇企业得到的报酬392.7亿元,与1978年相比,年均递增16.9%。乡镇企业利润总额达308.3亿元,年均递增20.3%。乡镇企业出口产品交货值达99.7亿元。
跨越之二:农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加快推进
一、农村二、三产业迅速扩张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农村经济由单一的传统农业逐步向二、三产业多元化方向日益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农业和农村经济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中心任务是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布局协调发展,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大跨越。据测算,四川农村社会总产值中,二、三产业产值从1978年的23.9亿元跃升到2007年的6230.4亿元,总量增加6206.5亿元,年均递增21.1%。农村产业结构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加快推进,二、三产业产值由小到大快速扩张,在农村经济总量中已占有63.8%的绝对优势,农村产业结构日趋优化。1978年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为80.1:15.5:4.4,到2007年农村产业结构变化为36.2:47.4:16.4,一产业比重下降了43.9个百分点,二产业比重上升了31.9个百分点,三产业比重上升了12个百分点。
二、农业内部结构日趋协调
四川在推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种养业结构逐步向合理化方向发展,农业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从“十五”起,四川农业又着眼于提高质量、效益和转变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调整,在保证农产品供应总量不断增长和多样化的基础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农产品质量向优质品转变,实现了农业结构协调发展,挖掘了农业内部增收潜力。2007年全省优质小麦面积占52.3%、优质稻谷面积占68.4%、优质玉米面积占45.1%,粮食品种品质结构得到优化和提高。油菜面积大力推广“两高双低”优质油菜,面积扩大到97.7万公顷。蔬菜基地建设加快,反季节蔬菜、精细蔬菜和无公害蔬菜经济效益倍增。水果生产加大品质更新换代,全省优质水果率达到41.5%。畜牧业在努力提高生猪三元杂交、提高出栏率、提高瘦肉率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牛羊禽兔和水产品快速发展,肉类品种生产日益丰富。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种植业产值比重占39.1%,林业产值比重占2.6%,比1978年分别下降了38.1和0.6个百分点;畜牧业产值比重调整到54.2%,占据了农业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比1978年提升了35.1个百分点;渔业产值比重调整到2.5%,提升了2.1个百分点。
跨越之三: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
一、农民收入迈上新台阶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四川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27.1元增加到2007年的3546.7元,增加3419.6元,年均递增12.2%。在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是增收的主要来源。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438.7元,比1978年增加1337.9元,年均递增9.6%;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纯收入1863.3元,增加1849.3元,年均递增18.4%。从增收的贡献特点来看,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纯收入贡献率达54.1%,对农民增收发挥了主导作用;农村居民工资性纯收入贡献率达39.1%,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二、农民生活消费显著改善
四川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快速增长,为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改善提供了经济保障。改革开放以来的前12年(1978-1990年),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稳步提高,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20.3元增加到509.2元,年均增长12.8%。改革开放以来的中间10年(1990-2000年),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和提高,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跃过1000元的较高水平,由1990年的509.2元提高到2000年的1489.6元,年均增长11.3%,农村居民吃穿住用行乐等生活消费支出呈多元化方向发展。21世纪以来(2000-2007年),农村居民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消费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均生活消费水平跃升到2000元以上的新台阶,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489.6元,跃升到2747.3元,与改革之初的1978年相比,年均递增9.1%;恩格尔系数从73.5%下降到52.3%,下降了21.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观念发生明显变化,生活质量提高。食品消费求营养、衣着消费求时尚,家用电器更新换代加快、居住讲究质量宽敞、文教娱乐丰富多彩、交通通讯显著改善、医疗保障水平提高。
跨越之四:农村劳务开发成就显著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从种植业向林牧渔生产转移人数持续增加,促进了农业多种经营全面发展。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和推广应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离开土地,加入到非农行业的劳动大军中。1978年-2007年期间,农村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从2519.4万人减少到2007年的2200.5万人,年均递减0.5%;农村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由103.5万人,增加到1678.5万人,年均递增10.1%,其中:转移到二产业的劳动力680.2万人,年均递增9.4%;转移到三产业的劳动力998.3万人,年均递增10.6%。大批的农村劳动大军转移到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为全省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乃至全国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二、劳务输出规模不断壮大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高度重视劳务开发和农民工作,按照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根本方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首要任务,增添举措,加大劳务开发工作力度,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和劳务收入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农村转移输出规模扩大,劳务收入快速增长。2007年四川转移到非农行业的农村劳动力达到1678.5万人,其中省内转移80.2万人,省外输出872.7万人,境外劳务4.2万人。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438.7元,若按乡村人口推算,全省实现劳务收入近1000亿元,比1978年增加900亿元以上,年均递增10%。二是农村劳动力培训扎实推进,农民工技能素质实现了新的提升。四川在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扩大规模的同时,立足于提升劳动者素质,挖掘劳动者增效的潜力,注重把劳务经济和农民工工作的发展引导到主要依靠质量效益和建立长效机制上来,实施“千万农民工培训工程”,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农民工技能素质,着力打造“川妹子”、“川厨师”、“川建工”、“川保安”等劳务品牌。2007年四川农民工技能培训271万人,其中,培训获得职业资格证技能等级证和合格证的达156万人。三是农民工维权救助与社会保障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2007年全省与用工企业新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691万人。在农民工合法权益、子女入学,改善劳动环境、居住条件等保障和服务方面均实现了新的突破。
跨越之五:农业产业化实现突破性发展
一、农业产业化不断推进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随着农村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推进,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为动力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应运而生,推动着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为特征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四川继续完善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措施,加大对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扶持力度,尤其对有优势、有特色、有基础、有前景的龙头企业,采取有偿和直接投资相结合的方式予以优先扶持,重点龙头企业的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有效地发挥了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的升级换代注入了新的活力。经过多年努力,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经历了试点探索到整体推进。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2300户,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25亿元,净利润55.6亿元,上缴税金19.3亿元,出口创汇4.2亿美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1.5万个,会员达282万户。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面达53%,所带农户人均增收比一般农户高出180元以上。
二、重点农业产业化经营强劲扩张
四川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中,坚持突出重点,加快发展。一是根据市场需求,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和技术力量,确立产业重点。着重抓好畜牧、林果、渔业、中草药、蔬菜、花卉基地和农产品加工等骨干产业和项目建设,推动了特色优势产业化原料基地布局形成。二是根据扶优扶强的原则,确立龙头企业重点。优先扶持一批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抓了一批专业大户、专业村、专业场站、专业协会、专业市场等经营组织和外向型经济企业,重点扶持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包装、保鲜、贮运和专业市场。2007年全省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294户,销售收入过亿元的230户、上10亿元的15户,百亿元以上的2户。全省“一村一品”专业村发展到2355个,主导产业收入占专业村经济总收入的53%。三是实行优惠政策,鼓励各种所有制成分创办、兴办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重点龙头企业、产业园区、产业集群的快速成长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跨越之六:农村社会事业实现大发展
一、农村文教卫事业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大力推进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校建设加快,教师队伍不断扩大,农村中小学入学率大幅度提高。2007年四川176个县(市、区)完成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任务,“普九”人口覆盖率99.4%,农村基础教育进一步巩固。农村小学1.2万所,招生62.8万人,在校学生372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9%;农村普通中学2312所,招生39.1万人,在校学生113万人。农村共有中小学教职工24.0万人,其中专任教师22.1万人。农村成人教育加快发展,各类职业中学和农民技术培训学校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高。农村卫生事业不断进步,乡村卫生院(所)、妇幼保健、床位、医生等建设得到加强,医疗服务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2007年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扩大到154个县(市、区),覆盖农村人口6116万人,覆盖率达到88%;农村疾病防控建设项目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达605个。农村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农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2007年全省农村乡镇文化站3580个,占全省乡镇总数的80.8%;乡镇图书馆、影剧院、体育场馆建设继续推进。
二、农村社会保障和公共设施不断加强
农村居民享受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不断扩大。2007年四川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286.1万人,参保率逐年提高。有98万农村务工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征缴医疗保险费91.5亿元。还有98.9万农村务工人员参加工伤保险,征缴工伤保险费4.7亿元。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全面展开,参合率达87.3%。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222.7万人,农村低保资金达到5亿元;传统救济人数达10.8万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道路、通讯、广电等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县、乡、村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公路建设得到加强,全省乡镇均实现了通车通路,行政村的通车率也达到93.2%。农村通讯建设快速发展,电话通话率覆盖到92.6%的行政村。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大幅度提高,农村有线广播电视用户达531.6万户,农村广播覆盖率达95.1%,农村电视覆盖率达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