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重庆市开始实施一种全新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之前出台的那些养老保险政策不同,这种社会养老保险是为被征地农转非人员量身定做的,其目的则是让这些新“城里人”享有与其身份基本适应的养老待遇。
截至目前,重庆市已有25万人参加了这种养老保险。他们感觉如何?是否真正得到实惠?为解开这些疑问,连日来,记者深入社区调查,与不同年龄段的参保农转非人员交流,见证了他们老有所养的幸福生活。
老人月生活费更充裕
“以前儿女每月给200元,一个多星期才能吃一回肉,现在每月有550元待遇,想吃肉就买。”加上老伴的那一份,南坪镇周永业如今每月能领到1100元养老金,和参加被征地农转非养老保险前相比,他家每月可供支配的生活费翻了两番。
不过,在参保前,周大爷其实也有过犹豫。“如果自己身体不够好,参保后没几天就去了,那7000多元参保费不是白缴?”周大爷回忆道,对此,他和老伴曾非常担心,直到得知邻居肖世珍在其母亲去世后的那段经历。
今年6月,肖世珍的母亲刚刚办完参保手续,就因突发疾病去世。不久,肖世珍收到了被征地农转非养老保险机构发来的丧葬费和一次性救济金。“有好几千块呢,比我妈当时参保时缴的钱还多得多。”肖世珍说。
肖世珍的经历并不是个案。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农保处处长孙志坚介绍,之所以推出被征地农转非养老保险,为的就是让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在养老待遇方面与其“城里人”身份基本适应。因此,重庆市设计了一个较高的待遇标准,能保障其基本生活,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参保人员去世后,不仅将与城镇职工一样有丧葬费和一次性救济金,若其已享受养老待遇总额低于其缴费金额,剩余部分也将退还给指定受益人或法定继承人。
“4050”向城镇标准看齐
和周大爷一样,家住大竹林街道的农转非“4050”人员石增凡也曾有过疑虑。
老曾家的土地于2006年被征用,拿到27600元补偿安置费后参加了储蓄式保险,每月能领取210元的养老金。“如果参加了新养老保险,这笔钱就没了。”老曾说,刚开始时,他非常担心办了养老保险后一家人的生活会越来越难过,然而当他细细算过账后,想法却有了改变。
“我今年52岁,我个人一次性缴费总额为20500元,因为政府已经补贴了一半,我自己只承担一半。”他说,按照相关规定,如果之后不继续缴费,自己到退休年龄后将按450元的最低标准领取养老金,比现在的210元养老钱高一倍还多。
“‘4050’人员在一次性缴费后,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前,鼓励其继续按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多缴多得。”孙志坚说,继续缴费不满5年的参保“4050”人员,养老待遇在最低养老金基础上,每缴一个月增发最低养老金的1%;缴费5年以上的参保“4050”人员,则将按城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计算其基本养老金,“这个待遇将大大超过最低养老金标准。”
中青年人员缴费年数可累计
江北区观音桥街道的宋莉娟对被征地农转非养老保险的政策理解得很明白,她参保后就拿到了财政给予的5000多元补贴。
原来,宋莉娟以前曾以个人身份参加了养老保险,并已缴费4年。按照被征地农转非养老保险政策,她参保后缴费年限将前后合并计算。由于财政对农转非养老保险参保人有补贴政策,按照有关计算标准,她以个人身份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4年时间,政府要补贴5000多元。
但像宋莉娟这样明白政策的人是少数,更多的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并不清楚,一些人甚至还担心参保后若没有继续缴费,之前投保的钱会打了水漂。
“其实他们完全可以放心。”孙志坚说,中青年农转非人员参保后,若不立即接续参保,钱也不会白缴的。因为今后若参加工作,或以个人身份接续参保的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可以前后合并,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计算。只要缴满15年,时间一到就可以按月领取养老保险待遇。同时,他提醒广大被征地农转非人员,该社会养老保险办理的截止时间为2009年6月底,现在还没有参保的,务必抓紧时间,及时办理。(记者 陈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