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陈元胜介绍,对于备受关注的药品监管今后将创新执法监管方式,整合现有监管资源,提高监督效能,减轻企业应对监督检查的负担。与此同时将完善与企业联合打假机制,创新药品抽检评价体系,培育规范农村药品供应网络,构建城市社区药品安全保障体系,确保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现状:广东省药监体系逐渐完善
广东是全国医药大省,医药产业是广东省九大支柱产业之一。目前,全省共有药品生产企业559家、药品批发企业1719家、药品零售连锁企业96家、零售药店46541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474家、经营企业4974家。2007年,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600亿元,其中包括医疗器械产值186亿元,同比增长16.3%,居全国第4位;全省药品、医疗器械实现工业销售产值600亿元,同比增长17%,居全国第3位。经过20余年的持续发展,广东省医药产业整体素质大大提高,初步形成包括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中成药与中药饮片、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各品类生产、批发、零售,具备良好条件,产业链比较完整的现代医药产业体系。
经过几年的运作,以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为主要力量的药品监督管理队伍结构和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改善,药学、医学、食品、法律等相关专业人员占全省系统总人数的77%;药品、医疗器械检验检测、审评认证、不良反应监测、执业药师注册、信息中心等技术监督服务机构的建设逐步完善,装备条件水平明显提高,依法行政全面推进,初步建立、形成与广东争取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适应,行政监督、技术监督与技术服务相配套,省、市、县机构垂直统一,规范协调、公正权威、运转高效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机制。
差距:技术监督和执法设备相对滞后
陈元胜指出,结合前一阶段的学习和调研的成果,目前广东省医药行业和药品监管领域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当前广东省医药经济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需求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药品安全工作目前仍处于攻坚破难的关键时期。
二是技术监督水平和执法设备条件的相对滞后,导致广东省药品安全还存在一定的风险,药品违法案件还时有发生。
三是医药产业集中度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制约广东省医药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广东省缺乏有强大实力的药物研发机构,缺乏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吸引外资投资环境优势不突出,跨国制药企业至今未在广东省设立研发中心,对于高端医药研发人才的吸引力不足。
对策:全面推行药企信用分类监管
陈元胜表示,经过对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应该全面剖析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实地调研,找准影响科学监管的问题,形成破解难题的思路。
首先要创新执法监管方式,整合现有监管资源,提高监督效能,减轻企业应对监督检查的负担,完善与企业联合打假机制,创新药品抽检评价体系,培育规范农村药品供应网络,构建城市社区药品安全保障体系,确保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其次要创新职能服务模式,通过提前介入、及时指导,支持广东省创新药物研发,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和核心竞争力,鼓励药业集团内各企业之间优化品种结构,扶持企业盘活存量生产资源,帮助企业破解发展中的资源“瓶颈”,营造规范有序的竞争环境。然后也要创新行政审批方式,规范简化办事程序,科学划分事权,进一步缩短审批时限,减少企业的审批费用负担,促进医药产业发展。
据透露,广东省将加快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的建立与落实,在全省范围内推行“无假药社区”创建活动,完善与企业联合打假机制,创新药品抽检评价体系,探索构建能够反映全省药品质量状况的科学评价体系。
全面推行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制定科学、客观、操作性强的质量信用分级监管办法,建立从业人员和产品的市场退出机制,建立药品企业信用记录、评估、奖励、失信警示和惩戒机制,健全全社会资源共享的企业信用档案。
对不具备开办零售药店市场条件的偏远地区,探索建立乙类非处方药柜销售备案制度;同时筛选农民群众习惯使用、安全性高的部分品种,准许符合条件经营者不需要申领《药品经营许可证》即可销售,实现全省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全覆盖,方便农村群众安全用药。
进一步遴选、修改、完善广东省城市社区门诊部、诊所等医疗机构常用和急救药品目录,研究制定社区药品安全工作绩效评价体系,确保社区公众用药安全。(记者 沈昀 通讯员 钟百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