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4日,广东省珠海市竹银水源工程动工暨第三条供澳原水管正式通水。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宣布珠海市竹银水源工程动工暨第三条供澳原水管正式通水,并与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和水利部部长陈雷一同按下项目启动按钮。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黄云龙出席庆典仪式并讲话。广东省副省长李容根主持庆典仪式。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运输公务司司长刘仕尧也在庆典仪式上致辞。
陈雷在启动庆典仪式的致辞中,首先代表水利部对竹银水源工程动工暨第三条供澳原水管通水表示热烈的祝贺。他说,近年来,澳门、珠海等珠江三角洲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珠江口咸潮上溯不断加剧,澳门、珠海等地居民饮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党中央、国务院对澳门同胞及珠海等地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高度重视、十分关切,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全国人大将澳门代表团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的“解决咸潮影响澳门供水问题的建议”列为重点建议进行跟踪办理。国家防总、水利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迅速行动,周密部署,科学论证,精心组织,在有关地方和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下,连续实施了2005、2006年珠江压咸补淡应急调水,2006-2007年度以及2007-2008年度枯水期珠江压咸补淡骨干水库水量统一调度,并于近日启动了2008-2009年度枯水期珠江水量统一调度工作,全力保障澳门、珠海等地区的供水安全。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澳门、珠海咸期供水安全,早在2006年年初,水利部就根据国务院领导的批示精神,部署珠江水利委员会会同广东省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保障澳门、珠海供水安全的专项规划》,并报经国务院批准。按照规划要求,近期在完成第三条供澳原水管建设的基础上,2010年完成竹银水源工程建设任务,通过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基本解决澳门、珠海供水安全问题;到2020年,通过完善以大藤峡等水库为主的流域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和水资源调度管理机制等措施,全面解决澳门、珠海供水安全问题。
陈雷指出,建设珠海竹银水源工程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水利建设的一件大事,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件喜事,也是长远惠及珠澳两地人民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工程建成后,可使澳门和珠海东区供水系统调节库容增加一倍多,对提高供水系统调咸蓄淡能力、供水保证率、改善供水水质以及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保障澳门、珠海供水安全和经济社会繁荣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陈雷强调,竹银水源工程、供澳原水管建设,是中央政府对澳门同胞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人民亲切关怀的充分体现,是澳门同胞与内地人民骨肉相连、血浓于水、情谊深厚的充分体现。珠江水利委员会和有关地方水利部门要继续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在扎实推进竹银水源工程建设、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供水应急处置能力,完善供水应急机制,加快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强化水资源管理,确保珠江三角洲地区饮水安全、用水安全和生态安全。
据介绍,竹银水源工程位于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珠江三角洲磨刀门水道右岸,工程由新建竹银水库、扩建月坑水库、新建月坑与竹银水库的连接隧洞、新建竹洲头泵站及输水管道组成。主坝工程、竹洲头泵站及管线工程计划2010年6月完工,全部工程将在2010年年底完工。工程建成后,可为澳门、珠海东区供水系统增加4011万立方米调节库容,比现状6190万立方米增加了65%。该项目前期工作克服了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审批环节多等实际困难,在短短1年时间内完成了本需3年才能完成的任务,是广东省水利史上大中型水利工程前期工作完成最快的项目之一,充分展示了水利人的工作作风、工作面貌和工作效率。
输往澳门的原水,是从珠海竹仙洞水库通过输水管输入澳门青洲水厂、大塘水厂和大水塘水库。在第三条供澳原水管建设前,已有两条直径1米的输水管向澳门供水,由于澳门用水量不断增长,原有管道输水能力不足,需扩建第三条供澳原水管。第三条供澳原水管道全长3.9公里,管径1.6米,总投资5600多万元。工程于2008年1月21日正式开工建设,9月10日完工,并顺利完成了试通水工作。第三条供澳原水管启用后,珠海对澳供水管道输水能力将从每日的22万立方米提高到50万立方米,可基本满足澳门到2020年前的用水需求。(杨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