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参事室通知要求学习郭崇毅的崇高精神和模范事迹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12月07日   来源:参事室网站

    郭崇毅担心如此虚报会殃及农民口粮和种子、饲料粮,第三天又拉着副局长去看合作社仓库,并一连走访十几家农户。果然不出所料,社里仓库没留种子、饲料,农户口粮普遍不足。他又到附近的两个高级社察看,同样有浮夸和缺粮现象。一位社主任拉着郭崇毅的手说:“郭委员,请你回省一定要向上面反映实际情况,不能把粮食都调走了,不然闹粮荒会饿死人的!”

    郭崇毅不敢怠慢,一回到省城就抓紧写报告,实事求是地反映肥光社等几个高级社的浮夸问题,要求省委采取补救措施,防止出现粮荒。报告打印后,一位老同事劝他:“你还年轻不知利害,这‘马蜂窝’捅不得啊!”省委政法委的朋友认为如材料准确,农业上存在这样严重问题,应当无保留地向省委报告。

    第二天的汇报会上,郭崇毅有理有据地讲了对肥光社等几个高级社浮夸问题的调查。“马蜂窝”炸窝了!有人在会上公开站起来批判他“蓄意反对农业合作化”,要他承认“造谣”。郭崇毅莫名其妙,反复引用事实说明调查完全属实。有关领导不由分说,会后安排了多场批判会。他视察过的几个高级社主任来了,他原以为能当面澄清真相,解除误会,不料几位社主任异口同声否认亲手写的减产报告,说“大社大增产,余粮吃不完”,弄得郭崇毅啼笑皆非、有口难辩。

    于是,从“右派”到“极右”再到“现行反革命”逐步升级,最后郭崇毅竟以“现行反革命罪”判刑,送白湖农场劳改。

    1962年“七千人大会”后那个早春,新任省委第一书记李葆华指示省委统战部从白湖农场接回郭崇毅,宣布他向省委反映情况是正确的,表示赔礼道歉。郭崇毅没有怨言,一首《一剪梅.留别白湖》表现了他金子一般的心:

    堤上青青柳色鲜。蓦地言还,无限流连。几番回首好河山,一片风帆,一路阳关。

    往事还该放眼看。一去如烟,共赴艰难。春风万里在身边。百草花繁,百鸟声喧。

    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拾遗补阙,是他对政府参事工作的理解;尊重事实,追求真理,淡泊名利,是他终生不懈的追求。

    郭崇毅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人。1937年他才16岁,上海“八一三”抗战一打响,他就毅然离开家乡奔赴战场;后来又变卖家产组织游击队交给共产党,父亲登报声明和他永远脱离父子关系;1946年内战爆发,他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其后进入皖西解放区任三分区肥西南办事处主任;1949年1月合肥和平解放、4月三野渡江战役、解放南京、上海,都有他的身影;1949年6月任民盟合肥分部主任委员、皖北区政协副秘书长;解放后蝉联安徽省政协委员41年、在省政府参事任上27年之久。

    1997年春,郭崇毅(右一)到合肥干休所看望老红军邹德胜(前)司令员。战争年代郭崇毅曾变卖家产组织武装交给邹德胜支持革命。

    从加入民盟、进入政协,到担任政府参事,郭崇毅重新诠释历史上的“拾遗补阙”,经常就国家大事向党和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拾遗补阙”原是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说过的话,唐代武则天认为它对政治十分有益,于是就创设“拾遗”、“补阙”两个官职,用以延揽天下贤才,居其左右,向朝廷提供建议与“讽谏”。后世相沿,唐代大诗人杜甫、白居易当过“左拾遗”,宋代诗人晁无咎还任过“右补阙”。

    郭崇毅认为,中国这样的大国搞现代化建设,经纬万端。虽然中华民族的精英和最大智力库大都在共产党内,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日理万机的领导人,难免有考虑不到、计划不周的地方。自古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建言献策,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现象。恪尽职守,坦诚建言,因人而异,各展所长,是政府参事应尽的职责。

    他似乎淡忘了合作化时因建言献策尝过的苦头,以及文革十年动乱经历的许多磨难,心里想的一直是国计民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发表了,他感到人民翘首以盼的春天终于来了。当天即以《临窗赏梅》为题,写了一首“贺圣朝”:

    清香一缕新梅吐,点点天心露。纷纷蜂蝶怯冬寒,仍旧巢羁缚。

    去年冷暖,何须相诉?又桃符朱户,春来振翅百花时,细寻阳关路。

    乍暖还寒时节,郭崇毅不敢忘记政府参事的职责,于是有了关于包产到户的三次“上书”。今天重读30年前的三份“上书”,依然能够感受到字里行间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力量。实事求是和辩证思考,是郭崇毅所有上书和报告的主要特色。他善于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擅长用事实说话,既全面看待问题又能敏锐地抓住本质,准确而鲜明地反映倾向性问题。

    1982年,已经担任省政府参事室副主任的郭崇毅回肥西过春节,看到农民丰衣足食,也发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便以《肥西县农村春节见闻》为题,给省委写报告,着重反映党风与干部作风、赌博与治安、农民承包的土地山林不稳定等问题。这个报告受到省委重视,省委办公厅以正式文件发到全省各县、区、乡。所加按语指出:“这个报告,对我们的工作有褒有贬,讲得比较全面、中肯,值得我们深思。一个党外人士能给我们写这样的报告,很够朋友。现特发给你们,请认真看一看。报告中指出的问题,各地都应引起注意,采取措施,抓紧解决。”

    郭崇毅认为,类似党风、干部作风等问题,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度存在。于是1982年8月上书中共中央,陈述六条意见:一、整顿党风问题;二、实行法制问题;三、任用干部问题;四、严明赏罚问题;五、党政干部实行责任制问题;六、广开言路问题。六千多字的报告,对中央和省、县干部指名道姓加以评论和批评。报告发出两个月没有回音,一位朋友来访,看过报告半开玩笑地说:“按当年反右标准,每一条意见都够判刑了。”10月下旬,中共中央组织部来信了:“你给中共中央的信已转给我部参阅,对你这种积极负责的精神,我们表示谢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二十多年中,郭崇毅向安徽省和中央一共写了近百篇调查报告和建议,反映了干部作风、农业政策、教育、统战等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1988年夏,郭崇毅在安徽农村调查后写一篇报告,反映农村经济大发展,农民生活大提高,六大隐忧不容忽视:乡村盗窃、赌博之风日甚;有些干部作风颓废;违法谋私花招增多;关系网问题严重;新的浮夸又在抬头;一些地方干部缺乏“自我完善”。省委批转复查后,把复查报告送给郭崇毅,省委书记在报告上批示:“此报告可送郭崇毅同志一阅,衷心感谢郭崇毅同志本着对党对人民负责精神,向组织反映情况。有何意见,请继续反映。”

    毛泽东在中南海的一番教诲,成为他一生的座右铭;他选择反映人民呼声、关心人民疾苦作为回报人民的主要方式。

    1949年12月4日晚,北京的一个初雪之夜。在中南海小客厅里,28岁的郭崇毅和参加民盟中央扩大会议的代表一起,在这里接受毛泽东主席的接见。毛主席身穿黄呢军服,亲切地同他握手,问他是哪里人,做什么工作,有没有困难?他一一作了回答。更让郭崇毅难忘的是,毛主席两次从沙发上站起来,给代表们讲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在人民有困难的时候,做了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你们的!”郭崇毅坐在毛主席身边,字字句句听得真切。毛主席这一番关心人民疾苦的教诲,成了他一生的座右铭。

    一个风华正茂、充满希望的年轻人,怎么也不会想到,中南海小客厅接见仅仅5年之后,自己却为讲真话、关心人民疾苦而接连落难。

    郭崇毅是个刚强汉子,遭受不白之冤、老婆离婚依旧“男儿有泪不轻弹”。然而,女儿的一段经历却使他潸然泪下。他在白湖农场劳改时,家人四处流浪,9岁女儿严重营养不良,流落到肥西县焦婆乡农村。一位穷苦无靠的刘老奶奶把孩子带到自己茅棚,把家中仅有的一只老母鸡杀了给孩子补养,老奶奶说:“我晓得,你爸爸是为我们老百姓说话去坐牢的。”

    郭崇毅每忆至此,都深情地说,人民养育了我们,我们就要回报人民。人生还有什么感情比这更可贵呢!

    安徽省政府参事室副主任汪书贵、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徐承伦和郭崇毅既是同事,也是朋友。他们说,郭老是一个真正和人民息息相关的人。他之所以一到农村就能了解许多真实情况,就因为他和老百姓贴心,老百姓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向他倾诉。郭老下乡一般都要进村入户走一走,看一看;经常是在村里转一圈,很多情况就了解了。常和郭崇毅下乡的司机们都说,郭老心很慈,他最看不得老百姓过苦日子,最受不了老百姓掉眼泪。他下乡经常让车送到村口,几天后再来接。前些年下乡吃饭都不兴给钱了,他还是坚持进村吃饭自己掏钱。

    郭崇毅说,人民的恩情永远回报不完,他回报人民的主要方式就是反映人民心声,关心人民疾苦。

    1991年,一场特大洪涝灾害袭击安徽,很多村庄房倒屋塌,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年过七旬的郭崇毅为不能和青壮年一道抢险救灾而着急。他多次与参事室同志一道去灾区察看灾情,慰问灾民。8月23日,得知重灾区三河镇两县边界堤坝矛盾影响堵口排水,焦急万分,连夜草拟一份紧急报告,次日一早送到省长手中。省长很快在三河镇召开现场会,制定堵口排水方案,亲自坐镇指挥。三河镇的险情排除了,老郭才放下心来。

    郭崇毅总是把人民看得很重很重,把自己看得很轻很轻。他收入不多,家徒四壁,律己很严。1981年他60岁上得过一场大病。这一年又要抱病去昆明参加农业改革会。“自觉老病一身,有如风烛”,于是行前写了《花甲留言》:“如在出发途中逝世,请就近火化,亲属只去一二人即可,费用在规定抚恤金中支付。不要人人都到,不可借此浪费财务。一切额外费用,均不得报销”,“我生天地间,如秋风黄叶,一庸才耳。因读毛泽东主席书,方置身于革命行列。解放以来,多半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享受待遇,恐已超出‘按劳分配’的制度。所幸诸子女尚能体察艰难,没有要我代他们营谋私利,实为我此生一大安慰。我死之后,仍盼一如既往,诸多自爱。”

    饱受磨难的郭崇毅,有一种打不垮的内在坚定性、难不倒的乐观向上精神。花甲之后,到2002年81岁去世,他在政府参事岗位上抱病参政议政。正是在这一时期,他建言献策最多,对农村改革贡献也最大。

    1993年,郭崇毅表兄、美籍历史学家唐德刚回合肥探亲。在聚会上,一些朋友谈起郭崇毅的坎坷人生,为他感叹。他当即站起来说,中华民族的历史,自清末以来内忧外患有如浩浩长江进入三峡地段:往来其中的人,确实要经历一些惊心动魄的礁石险滩、危崖恶浪;但是无限风光的十二巫峰,绵延数百里的锦绣山河,都蕴藏在这里。我1921年来到人间,正走在这个美丽的历史画廊中。不是坎坷,而是幸运。虽然碌碌无为,始终生活在我所热爱的人民中间,还是无怨无悔的!(赵德润)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相关链接
· 参事室主任陈进玉出席第二届世界温州人大会
· 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考察团访问挪威
· 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 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向汶川灾区捐款
· 国务院任免商务部、参事室、新闻办国家工作人员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