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2日至23日,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与效益评价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研讨会由国家林业局退耕办主办,中国林学会、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和北京林业大学协办。这也是我国首次召开退耕还林工程领域的学术研讨会。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李育材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李育材说,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退耕还林工程是迄今为止我国政策性最强、投资最大、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工程实施9年来,退耕还林工程已累计造林超过4亿亩,投资总量达4300多亿元,涉及1亿以上农民,是我国森林、荒漠、湿地生态系统建设的主战场,在我国现代林业3大体系中地位举足轻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为我国生态状况的改善和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对培育森林资源,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
李育材指出,北方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在我国的林业生态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北方生态环境脆弱,治理难度大,其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效果对全国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加强北方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的科学技术研究,特别是对其生态功能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有利于完善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和管理体系,有利于提高全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宏观决策水平。
李育材说,关于退耕还林所取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往没有系统和科学的评价。退耕还林工程迫切需要一个完整而系统的评价体系对整个工程的效益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这是进一步总结退耕还林工程工作的需要,是进一步优化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模式的需要,是科学评价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效果的需要,是切实巩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果的需要。
李育材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与效益评价的研究工作提出了要求。他强调,要进一步深入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技术与模式研究。进一步深入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机制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分析退耕还林工程的社会效应和经济价值。要认真总结分析,努力提高课题成果的技术水平。
针对退耕还林工程下一步的重点工作,李育材指出,要大力推进工程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积极争取并落实2009年退耕还林工程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任务;要认真组织实施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继续组织开展好阶段验收工作。进一步研究落实提升工程质量的各项措施。要强化工程关键环节监管;要做好退耕还林工程10周年总结宣传工作。
全国北方各省市自治区退耕还林管理部门负责人,退耕还林效益监测重点县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技术骨干,1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勘察设计院的专家学者共计130多人参加了会议。
退耕还林工程于1999年开始启动,目前已经取得了显著性成果。为了全面总结退耕还林工程的建设经验,系统评价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效益,为退耕还林工程的健康发展和成果巩固提供科学依据,国家林业局退耕办联合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学会、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联合举办了这次研讨会。
研讨会的内容有四个方面。
一是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技术与模式。包括退耕还林工程育苗技术、退耕还林工程营造林技术、退耕还林工程的技术模式等;
二是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机制。包括退耕还林工程管理模式、退耕还林工程后续政策等;
三是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包括退耕还林工程监测技术、生态效益评价方法,退耕还林工程的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净化大气环境、固碳释氧、景观生态等效应,退耕还林工程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四是工程社会效应与经济价值分析。包括退耕还林工程社会效应分析与评价、退耕还林工程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估等。
我国完成北方退耕还林工程效益阶段性监测
从“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与效益评价学术研讨会”上获悉,我国10个工程县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已经完成。
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已有9年,开始进入成果巩固阶段。工程效益是项目决策与管理者十分关注的问题。科学评价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效果,对北方地区生态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为了科学、全面、系统地总结退耕还林工程的效益,国家林业局决策启动了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与评价课题。
该课题依据全国退耕还林工程区的布局、气候生态类型区特征和研究区典型代表性,选择了西部风沙区、黄土高原区、土石山地区、北部草原区等四个生态类型区的10个工程县作为效益监测与评价的基地,全面展开了全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与效益评价工作。
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办公室和北京林业大学承担的这项课题,依据全国退耕还林工程区的布局、气候生态类型区特征和研究区典型代表性,选择了西部风沙区、黄土高原区、土石山地区、北部草原区等四个生态类型区的10个工程县作为效益监测与评价的基地。在重点监测县及所在省区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全面展开了全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与效益评价工作。
据介绍,目前课题组已经完成了青海大通县、宁夏盐池县、新疆奇台县、辽宁彰武县、陕西吴旗和安塞县、甘肃安定区、山西中阳县、内蒙卓资县、河北涉县等10个工程县的退耕还林效益监测工作,取得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等一系列监测数据。
课题组对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全面的监测。在生态效益监测中,分风沙区,黄土高原区、土石山区、北部草原区,进行。监测项目包括:区域内的风沙日数和沙尘暴的动态变化;退耕还林地的土壤厚度、土壤有机质含量、机械组成等理化性质的变化;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条件下的防风固沙作用,输沙量的变化、小气候效应、林草生物量及地表结皮变化;区域沙化面积及沙丘类型的动态变化。
课题组利用1999年和2007年两期TM遥感影像数据,对整个县域的土地利用及覆盖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重点监测不同类型退耕还林地土层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含量、机械组成等理化性质的变化。对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条件下的林草覆盖率和物种多样性、土壤渗透性变化及其水土保持效果、林草生物量及碳储量的变化进行监测。还对封禁措施对植被恢复效果的变化进行了监测,并以县域为单元进行生态效益核算。
退耕还林工程的经济效益监测内容,主要是工程实施前后退耕农户年度家庭经济收入变化。而社会效益监测则包括工程实施前后退耕农户年度家庭生活消费支出的变化、文化消费支出的变化、就医和适龄儿童入学情况的变化等。还包括工程区域性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及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以及贫困人口数量的变化。(北京林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