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7日,全国扶贫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2008年扶贫开发工作的成效和经验,全面分析了新阶段扶贫工作的形势和任务,安排部署了2009年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在会上强调,我国扶贫开发工作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扶贫系统全体同志要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准确把握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形势,进一步明确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强化各项工作措施,努力开创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
会议回顾了党的十六大以来的扶贫开发工作。范小建指出,在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经过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不懈努力,《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以下简称《纲要》)实施进展顺利。农村贫困人口减少速度逐步加快,扭转了《纲要》实施前两年贫困人口减少速度放缓的趋势。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继续改善,整体经济水平有所提高。2008年是扶贫开发实现重大转折的一年,也是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的一年。完成了1.7万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是《纲要》实施以来速度最快的一年。同时,对100多万贫困地区劳动力开展了就业技能培训,认定第二批国家扶贫龙头企业364个,移民扶贫60多万人,启动了四川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
十六大以来扶贫开发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是:全面实施强农惠农政策,较大幅度增加扶贫投入,全力推进扶贫开发重点工作,不断完善扶贫工作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参与。同时针对我国不同地区存在的发展差距,各地大胆创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扶贫工作方式。扶贫开发取得的成就,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对于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疆巩固、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
范小建指出,目前,既是扶贫开发工作形势最好的时期,也是对扶贫工作要求更高、任务更重的时期。扶贫开发任务更加繁重,致贫因素更加复杂,扶贫开发使命更加艰巨,扶贫工作也还面临不少突出问题。国际经验和国内实践充分表明,经济社会越发展,越要关注贫困;发展速度越快,越要关注发展的不平衡。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不断加剧、经济增长速度普遍放缓的情况下,更要高度关注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受到的影响和冲击。在应对金融危机、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农村贫困地区作为最薄弱的环节,农村贫困人口作为最弱势的群体,需要下更大的力气给予扶持。
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工作正在从集中力量解决温饱逐步转入努力促进发展、实现脱贫致富的新阶段。范小建在讲话中全面阐述了新阶段扶贫工作的方向、战略、方针、扶贫标准、扶贫对象和首要任务、贫困瞄准和识别、巩固扶贫成果和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要求全国扶贫系统进一步将思想统一到十七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上来。
范小建提出,未来十二年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幅度要高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平均水平。为实现这个目标,要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继续发挥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创造性,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经济结构,开发当地资源,改善生产条件,注重防灾减灾,控制人口增长,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加强水利、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改善社区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关于2009年的扶贫开发工作,范小建提出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采取积极应对措施。要深入调查研究,全面把握宏观环境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影响。要适应国家拉动内需政策,增加扶贫开发投入。要利用良好金融环境,为贫困地区企业和贫困农户发展提供信贷支持。要利用公共工程提供的就业机会,努力增加贫困农户受益的机会。二是根据新阶段的特点,尽快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落实对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的具体措施,中央要加大投入,地方也要增加投入。抓紧制定扶贫与低保有效衔接的具体办法并开展试点。及早谋划2010年以后的扶贫开发工作。三是加快《纲要》实施步伐,全力推进重点工作。要加快以“三个确保”为主的整村推进步伐,2009年至少要完成9000个村的推进任务。努力发展防灾避灾产业,有条件的地方,要适当加大设施农业的投入比例。探索“雨露计划”与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逐步将短期培训转向职业教育,并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移民扶贫,确保贫困农户真正受益。继续开展特困地区综合治理试点,与有关部门配合,加大对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优先解决溜索、危房等特殊困难问题。加强汶川地震贫困村恢复重建工作,确保经过三年建设,使受灾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恢复到灾前水平。四是创新和完善“大扶贫”协调机制、扶贫资金管理机制、贫困人口识别和监测机制,努力提高扶贫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