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记者在贵州省望谟县麻山乡牛场村采访,正巧碰上村民罗光红赶着羊群上山。看着一只只肥壮的羊只,小罗心里乐开了花:“多亏国家扶贫项目的支持,要不哪有我的今天!”2007年,他家仅养羊一项就收入四五万元。过去,罗光红是全村最贫困的农户,通过扶贫项目,如今不仅自家盖上了新房,还带动全村43户人家开展商品牛饲养,成了村里有名的致富能手。
罗光红只是贵州省通过扶贫开发项目走上致富路的一个典型。
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领导力度、投入力度和工作力度,千方百计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围绕减少低收入贫困人口50万人、完成农村贫困地区培训10万人、转移8万人的目标,贵州省切实抓好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三项重点工作”。去年,贵州省大力开展整村推进,优先将革命老区贫困村和人口较少民族所在村纳入整村推进扶贫范围,共实施整村推进村2039个,超过原计划1600个;在50个国家重点贫困县的各1个乡(镇)实施优势产业扶贫,去年,各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8.6%;确定了全省96个开展普通农民工技术培训和产业化培训的教学点,继续实施“雨露计划”,预计年底全面完成农村贫困地区培训10万人,转移8万人的目标。
加大领导和投入力度。2008年,省级财政安排2.4亿元产业化扶贫资金,继续扶持20个草地生态畜牧业示范县,新增13个草地生态畜牧业示范县。围绕整村推进,在人口较少的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贫困村加大整合扶贫资金和支农资金的配套投入,除省专项安排每个村财政扶贫资金25万元外,还专项安排8000万元建设整村推进小水池(窖)4万口。去年上半年,省扶贫办下达财政扶贫项目资金91890万元,共安排实施到村到户扶贫项目9247个,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种植业、养殖业、社会事业、各种培训等。
积极开展社会扶贫工作。继续做好4个对口帮扶城市和22个中直机关定点扶贫单位的协调服务工作。去年初贵州省遭遇特大凝冻灾害期间,大连、青岛、深圳、宁波和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向贵州省捐赠救灾款1860.5万元,贵州省还与深圳市签署了《对口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制度性的长效帮扶机制。
同时,大力推动农村低保与扶贫工作相结合,不断探索开展扶贫工作的新机制。随着全省去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贵州省扶贫工作的重心已经从主要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转向主要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发展问题。去年全省农村低保覆盖人数从255万人扩大到324.4万人,在农业人口中的比例由7.67%扩大到9.69%,年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360元增加到460元,进一步筑牢了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防线。(赵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