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贯彻落实海南省委、省政府关于"保增长,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部署,充分发挥质监工作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扶持企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海南又好又快发展,海南省质监部门近期出台10个方面的措施,要求全系统各单位切实做好"抓质量、保增长、促发展"工作。这10项措施是:
一、创新监管理念
全面推行"在监管中服务、在服务中监管",强化质监工作服务经济、服务企业、服务民生的意识。
对需要进行行政许可审批的企业,在进入正常审查程序前,由所在地质监行政机构牵头组织为企业提供免费咨询服务。
做出不予行政许可决定后,由企业所在地质监行政机构主要负责人约谈企业(重要企业由省局负责人直接约谈),指出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听取意见,组织帮助整改。
对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不合格企业,免费举行质量分析会,帮助企业查找原因,拿出对策,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对企业违反质量技术监督法律法规的行为,凡符合法定条件的,予以从轻、减轻、免除处罚。
对企业的收费一律执行物价部门批准的最低标准,所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一律不收取企业任何费用。
二、实行重大项目"四个送上门"制度
对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卫留成同志强调的3个方面的"十大重点项目",罗保铭省长要求今年安排的100项省重点项目,凡与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相关的,坚持"主动对接、提前介入、跟踪服务"的原则,由省局、相关省级技术机构和直属局组成单个项目跟踪服务小组,做到"四个送上门"服务,即送质量技术政策法规上门、送技术标准上门、送检验检测上门、送行政审批上门,实行全方位服务,保障项目建设顺利进行,项目竣工后最快速度取得市场准入资格,并实现高技术层次投产。
三、开展"名牌共建"、"质量安全共建"活动
由省局业务处室牵头,相关省级技术机构参与,与全省所有大型工业企业结成对子,帮助企业产品创建国家级名牌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挑选500家左右质量工作基础扎实、产品前途看好的中小企业,由各直属局与其结成对子,帮助企业夯实技术基础,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实物质量,有条件的创建省名牌产品。
分层次与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进行特种设备安全共建,帮助企业保障特种设备安全运行。
与企业开展"名牌共建"、"质量安全共建"活动,要根据各个企业的不同情况,制定共建工作计划,明确共建措施,认真组织落实,省局及时督促检查。
四、帮助企业提升应对技术壁垒能力
加强《海南标准化信息简报》、《WTO-TBT/SPS预警信息通报》的编辑工作,免费发放给出口企业。
建立和完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咨询服务体系、与快速反应机制,针对发达国家出口关键检测限制措施,帮助指导出口企业突破出口目的地设置的技术壁垒,提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五、促进热带高效特色农业发展
加强农业标准宣传和贯彻实施,在40个第六批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工作中,扶持和推广"公司+基地+标准+农户"的示范区建设模式,提高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大力推动农业企业尤其是农业龙头企业和出口农产品生产企业采用国际标准组织生产,提高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加强农产品加工企业帮扶力度,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六、通过提高服务标准化水平增强我省旅游美誉度
按照国际旅游岛的要求,以推动三亚市全面实施国家旅游服务标准化试点建设工作为重点,以服务标准化手段规范我省旅游行业质量、计量、价格等各方面的行为,持续改进旅游服务质量,遏止相关旅游服务欺诈问题,不断提高旅客对我省旅游服务的满意度,增强海南在国内外旅游市场的美誉度。
七、大力推动工业产业结构升级
充分发挥质监系统技术机构在技术、标准、检测、信息以及人才等方面的相对优势,扶持我省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工业产业开展研究开发,拉长产业链条,推进产业升级。
免费培训2000名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和质量安全工作人员,培训内容主要是标准、计量、质量管理、特种设备等专业知识。
通过研讨、交流等多种方式,帮促企业按照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提高产品档次、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八、加强检测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优化整合现有检测资源,推动实验室面向市场,服务社会,提高市场服务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我省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技术检验检测服务需求。
九、强化质量宏观管理职能
加强全省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做好全省重点产品质量状况调查分析,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跟踪分析,为政府宏观经济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十、加强对企业的信息服务
所有行政审批项目均上网公开,能够网上办理的行政审批项目实现网上办理。 加强信息服务的开发利用,加快检验机构、质量技术监督法律法规、组织机构代码、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企业质量档案产品执行标准、特种设备安全等数据库的建设,向社会提供相关信息的查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