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地方政务
 
工业保卫战--甘肃应对金融危机支持企业发展综述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8月17日   来源:甘肃日报

    风起于青萍之末。

    当大洋彼岸的“次贷”风暴漫卷全球时,身处我国西北内陆的甘肃也未能幸免,带领全省经济乘风破浪快速前行的工业巨轮更是遭受重创,一时踯躅难行。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甘肃人深知其理,从省委、省政府到各市州,从社会各界到每个企业,与风浪搏击,和时光赛跑,经过长达半年之久的共同努力,甘肃省工业经济已渐渐走出阴霾,曙光初现——

    5月份,全省工业增速首次由负转正,下行曲线触底反转。

    6月份,形势继续向好,规模以上工业同比增长9.8%,环比增长25.44%。

    7月份,工业增速继续攀升,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03.37亿元,同比增长14.3%。

    省统计局官员说:“种种迹象表明,甘肃工业已经企稳回升。”甘肃“工业保卫战”初战告捷。

    成绩来之不易啊!一个个看似直白简单的数字符号,饱含了多少人的心血和汗水,又凝聚着多少人的希冀和期待……

    工业是甘肃经济的支柱,保工业就是保财政,保工业就是保就业,保工业就是保稳定,保工业就是保大局

    甘肃省特殊的经济环境,赋予了工业特殊的经济地位。

    甘肃是全国的老工业基地,在经济总量中,工业份额较重。有这样一组数字,让我们能够看得更为清晰:工业对全省GDP的贡献率高达70%,70%以上的税收由工业提供,70%左右的就业人员在工业领域。

    可以这样说,甘肃经济社会每前进一步,七成的动力和贡献来自工业。

    正是这样一个特殊的经济构成,使甘肃经济发展对工业有着过高的依存度。试想,一旦工业企业有个风吹草动,它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个行业,一个领域,而将是整个全局,真乃“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个可怕的“试想”,在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蚕食过程中逐步演绎成了可怕的现实。而甘肃省工业内部的特殊构架,更使其成为“重灾区”。

    甘肃省工业是一个典型的“两高一资”结构,“两高一资”产业比重占到了工业总量的80%以上。能源、原材料等资源型产业比重大,消费品、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小。国有经济比重大,民营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比重小。这样一种“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的工业组织,随着危机之中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需求严重“缩水”,不仅使全省工业企业受到牵连,而且累及整个经济发展。今年上半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262.7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1%。从各产业发展情况来看,工业成为“拖GDP后腿”的主要因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实,从去年第三季度开始,金融危机对甘肃省工业实体经济的破坏已初露端倪。去年上半年还在高速行进的工业经济,下半年突然调头朝下,连续6个月梯级下滑,可谓“冰火两重天”。到了今年年初,虽然下滑速度有所放缓,但仍然呈现负增长:2、3、4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速同比分别为-2.4%、-2.9%、-1.8%。从“经年难遇的繁荣时代”突然跌到了“经年难遇的衰退时期”,甘肃工业遭遇了近年来最为惨烈的滑落,多家企业出现亏损,特别是一些“省级队”——大型企业也陷入泥潭。

    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作为“保增长”的核心力量——工业经济,还必须担纲实现年初甘肃省既定的2009年GDP增长目标10%的重任——要知道,达到这一目标,工业能否如期实现预定的目标,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既要调结构,又要保增长,两项大考不期而遇,给积重难返的工业出了一道高难度的“命题文章”。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经济工作,既“考”企业的创新和提升能力,又“考”党委、政府的责任和担当。

    当去年全省工业还处在正增长的状态时,省上已经洞察到“两高一资”企业可能面临的种种困难。在去年底举行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陆浩、省长徐守盛深谋远虑,对工业发展趋势作了科学判断:2009年全省工业发展将比2008年更为困难,面临的形势将比全国更为严峻。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工业企业要高度重视工业工作,未雨绸缪,采取措施,力保工业稳定发展。

    为了贯彻省委书记陆浩、省长徐守盛的指示精神,两天后全省工业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明确要求企业的领导同志务必站在全局的高度,从维护职工利益和社会稳定出发,切实增强推动工业发展的责任感,齐心协力,努力完成保工业增长的重要任务。会上,石军副省长动情地说:“如果工业持续下滑,一产和三产无论如何也补不上去,财政收入也将严重下滑,更为可怕的是部分职工就会失去饭碗。”

    会后,保工业就是保财政,保工业就是保就业,保工业就是保稳定,保工业就是保大局,成了甘肃省经济部门和企业干部的共识,大家都绷紧了弦,睁大了眼,目标只有一个:2009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250亿元,确保10%的增速!

    省委、省政府确立“支持重点企业发展就是确保全省经济发展”的决策方略,出台政策“组合拳”,举全省之力推进工业发展

    为确保GDP实现既定目标,“工业保卫战”在全省打响。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各级党委、政府左辅右弼,扮演着经济“稳定器”和“助推器”的角色。在企业前行的道路上,各项政策措施则更多地起到了削峰填谷、熨平波动的功效。

    去年后半年,工业“滞涨”苗头隐现,省委、省政府就果断出台“16条政策措施”,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推进企业结构调整。从企业实际需要出发,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特别是减免税费,给积重难行的企业减轻了负荷。

    看似简单的一减一免,不仅仅减轻了企业负担、增进了企业效率,重要的是提升了政府的决策质量和公众形象。

    “关键时刻,政府能够伸出有力的双手,拉企业一把。作为企业中一员,谁都会感到信心倍增。”兰州电机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永和说。

    应该看到,金融危机进一步强化了经济发展的整体性和协作性。政府及时出台措施扶助企业发展经济,正是为了放水养鱼,尤其是在当下泰山压顶的形势下,政府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与企业一起抱团取暖,共同渡过险关。同时,市场意义上的政府,没有直接配置资源的任务,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对企业的扶持,特别是对大型企业的有力支撑。

    随着时光的推移,甘肃省针对企业更具操作性的政策措施渐渐浮出水面,扶持企业的范围和轮廓也清晰起来。

    5月8日,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推进全省工业发展问题。陆浩书记、徐守盛省长等领导对抓重点企业、促工业发展作出了明确指示,要求牢固树立“支持重点企业发展就是确保全省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

    会议结束后,重点企业的遴选工作摆到了议事日程,各项工作有步骤、有目的地推进。最终,工业总产值和上缴税金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比重较大、成长性较好、政策效应较强的23户企业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很清楚,甘肃经济发展主要靠工业,工业发展主要靠重点企业。可以说,这23户企业都是甘肃经济的“台柱子”,对全省工业发展举足轻重。像金川公司、酒钢集团这样的大型企业上不去,多少个中小企业也补不上来。抓住了23户企业,就等于抓住了甘肃工业发展的“牛鼻子”。

    5月15日,省政府又召集23户重点企业主要负责人座谈,共同探讨突围大计,并详解省委、省政府推进重点企业发展的若干重大战略决策。这套“组合拳”概括起来就是:紧盯一个目标,实施十项政策,强化五项措施,确保五个到位。“像甘肃这样实打实地拿出‘干货’支持企业,在全国也是少有的。”金川集团公司董事长杨志强评价说:“省委、省政府在关键时刻出台的一揽子政策导向性很强,含金量很高。”

    5天后,《省政府关于支持重点工业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支持23户重点企业的10条措施也正式进入操作程序。与此同时,23户企业保增长方案,以及各有关部门和14个市州支持重点企业发展的“互保共建”方案、保障制度等陆续亮相。为了让这个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能够“一竿子插到底”,省发改委、省工信委、省国资委、省财政厅、省环保厅等部门组成7个联系重点企业工作组,深入生产一线蹲点督查。省上并且决定从中期票据筹集的资金中拿出40多亿元,对23户重点企业中的8户企业、20个项目给予支持,还采取提供担保、再担保、贴息等方式,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总之一句话,集全省之力推动工业发展。

    23户企业在享受扶持政策阳光的同时,也接到了省上下达的“硬任务”:确保11%,力争13%。并且,省委、省政府采取政策、利益和组织“三管齐下”手段,分别与23家企业“当家人”签订责任状,明确增长速度,将企业的经营业绩与企业负责人的收入挂起钩来,业绩升、薪酬升,业绩降、薪酬降,并以此作为干部任免的重要依据。目的只有一个,23户大企业要带头做贡献、多做大贡献。

    政府在突围,企业在前沿,重点企业作为“工业保卫战”的先头部队已经披挂上阵。

    金川公司年产20万吨离子膜烧碱工程、酒钢150万吨碳钢冷轧、中石油庆阳石化270万吨炼油加工等项目上马建设,为日后产业链接续奠定了基础。

    兰州电机厂开发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技术、兰州大成工程公司研制绿色镀膜技术,在逆境中加快产品结构调整。

    兰石抓紧研究新型焊接式板式换热器,谋划在国际市场上实现突围……

    5、6、7三个月,甘肃工业增速明显加快,“工业保卫战”初战告捷,重点企业、重点行业是经济回暖的主推力量

    天道酬勤。

    短短几个月,省委、省政府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总体目标出台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在工业经济实际运行中开始显现效果。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总揽全局,及时果断决策,从容驾驭严峻复杂局面的结果;是全省上下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的结果。当前经济运行企稳向好的态势充分表明,省委、省政府对工业发展总体形势的判断是正确的,采取的措施是科学而得力的。

    近几个月,“增长”、“回升”成为频频出现的高频字眼。省统计局局长樊怀玉向记者介绍说:“5、6、7三个月,甘肃经济运行出现了积极变化,经济增长企稳回升。5月份同比增长2.5%,6月份增长9.8%,7月份高达14.3%,重点企业、重点行业是经济回暖的主推力量。”

    一滴汗珠万粒粮,万粒汗珠谷满仓。工业企业的艰辛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特别是23户重点企业,收获颇丰。7月份,全省23户重点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6.93亿元,同比增长12.1%。1-7月,23户企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253.26亿元,增长3.3%,占到全省工业的44.97%。上半年上缴税金115.33亿元,增幅达61%,占到了全省工业的70.4%,带动效应非常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1-7月,全省14个市州完成工业增加值563.46亿元。其中,12个市州都实现了正增长,金昌、天水两市突破两位数增长。

    在这些数字的背后,体现着政府和企业的智慧与努力。

    形象地说,危机如同田径场上的弯道,既是挑战,也是“弯道机遇”。谁能挺得住跑得快,谁就有希望在弯道中超越。在同一个竞技场中,甘肃和其他省市在赛跑,各个企业在赛跑,每个市州也在赛跑。只有在弯道实现超越,在往后的直道中才有希望领跑,有机会搭上下一轮经济高速增长的快车。

    显然,在这个弯道赛跑中,重点企业准确地把握住了投资方向和未来市场的走向,通过调整结构,再造流程,率先崛起,为下一轮增长做好了准备。

    金川公司抓住全球矿业资产大幅“缩水”的时机,加强与国际矿业公司合作,加大对海外资源收购并购力度。目前,公司已在18个国家开展了矿产资源合作,矿产项目遍及11个国家,原料中50%以上的镍、铜、钴金属量来自国内外其他矿山,国际化经营格局初露端倪,为建设成为国际大型矿业集团打下了基础。

    酒钢公司一手调整产品结构,一手大力开拓市场,紧跟政府刺激经济增长的资金投向,主动出击,积极参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产销率达到了100%。预计全年省内销量将超过165万吨,比去年增长40%以上,省内市场占有率由去年的50%提高到75%。

    西北永新集团在夹缝中求发展,采取强力措施开拓市场,产品销售范围由去年的15个省扩大到23个省,民用产品销量同比增长32%,销售收入增长12%,利税增幅超过50%。

    天水星火机床科技创新、资本运作、强化管理三管齐下,先后收购重组兰州机床厂、天水红山试验机有限公司和法国SOMAB(索玛)公司,参股德国WMH(亨利安)公司,不断推进产品技术升级,在危机中捕捉新市场、新机遇,走出了一条星火特色的燎原之路。

    不过,增长之中亦有隐忧。

    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全省工业回升基础还不稳固,仍然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任务相当艰巨,差距仍然很大。同时,后五个月还有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情况,那就是,前七个月的欠账,必须在后五个月补上,连同后五个月的任务,平均每个月需要完成137.37亿元、增长速度必须达到15%以上。如此超负荷的担子,对于每一个企业来说,都不可小觑。特别是23户重点“蓝筹”企业,更要“多拉快跑”,扩大战果,拉动全省经济“大盘子”再创新高。

    毋庸置疑,目前差距最大的是增长速度,任务最重的是开拓市场。对此,省上未雨绸缪,及时作了安排部署。8月6日,省政府专题召开全省工业企业开拓市场电视会,石军副省长向全省发出了开拓市场总动员令:开拓市场已经成为甘肃省工业发展最要害、最关键的制约因素,必须下大工夫、花大力气主攻市场!

    我们坚信,在省委、省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下,全省人民一定能够夺取“工业保卫战”的最终胜利!(记者 张鹤 实习生 孟薇)

 
 
 相关链接
· 我国皮革业呈珠三角长三角融合对抗金融危机格局
· 人民日报评论员:金融危机"危"中有"机" 事在人为
· 餐桌经济逆势上扬成为河南迎战金融危机一大亮点
· 北京:受金融危机影响09年劳动争议案件大幅攀升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