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全国林业厅局长会在广州举行 贾治邦出席并讲话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01月21日   来源:林业局网站

    林业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贾治邦局长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说,2009年,林业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作用受到空前重视,为国家外交战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2009年第17次APEC会议上,胡锦涛主席再次强调了“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建设。在胡锦涛主席的重视下,亚太森林网络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国际影响不断提升。在2009年9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胡锦涛主席向世界作出了“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的庄严承诺,又一次赢得了世界各国的高度评价。当时的国际舆论称,胡锦涛主席的减排承诺赢得了世界掌声,中国让全球气候谈判出现了转机。CNN当天报道说,中国计划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相当于挪威的国土面积。美国前副总统戈尔说:“其他地方的很多人并不知道,近两年来,中国每年植的树是全世界其他地区加起来的2.5倍”,“中国的表率作用令人印象深刻”。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向世界郑重宣布,中国是世界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人工造林面积居世界第一。充分表明了我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的巨大贡献。为配合国家整体外交,国家林业局派代表团出席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和哥本哈根会议,积极参加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议题谈判,参与相关国际规则制订,适时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扎实推进林业碳汇计量和监测工作。林业还成为中美、中日、中欧、中非战略经济合作的重要议题。打击木材非法采伐、国际履约以及经济技术合作等领域也取得了新进展。国际竹藤组织成员国达到34个,在20多个国家开展了30多个建设项目。同时,加强了境外森林资源合作,落实了境外森林资源合作6项扶持政策,发布了《中国企业境外森林可持续经营利用指南》,确定了10个在俄木材深加工重点项目,总投资达6.37亿美元。山东省17家企业已投资4.72亿美元在境外租赁或购置森林7875万亩、蓄积量近4亿立方米。争取欧投行贷款5000万欧元,实施了林业生物质能源和碳汇项目。总投资2亿美元的世行贷款“林业综合发展项目”和总投资1.8亿美元的亚行贷款“西北三省区林业生态发展项目”准备工作基本完成。

    林业队伍建设继续加强

    贾治邦局长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说,2009年,林业队伍建设继续加强。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干部竞争上岗、轮岗交流力度明显加大,开展了干部集中教育管理活动,推进了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开展了“小金库”专项治理活动,加强了机关建设、党的建设和廉政建设。实施了派驻地方林业监督管理机构合署办公,提升了监管水平。森林公安基本完成了“三定”工作,正规化建设全面加强。各省区市进一步加强了林业机构建设,职能得到明显拓展。启动了全国林业站标准化建设试点。后勤保障、工青妇、老干部、林业社团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林业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贾治邦局长说,当前,林业改革发展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好机遇,承担着十分重大的历史任务。

    第一,发展林业已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成为全党全国工作的战略重点。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特点提出的重大战略指导思想,是统领国家各项事业改革发展的总方针、总政策和总要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林业是具有多种功能的产业,在经济建设、生态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大举措,这是中央林业工作会议赋予新时期林业的首要使命。为什么中央把林业提升到这样特殊的战略位置?首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举措,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农村和城市发展的不协调,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不协调。我国有9亿农村人口和27亿亩集体林地,山区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近70%,山区人口占全国人口近60%。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充分释放亿万农民的巨大潜能和集体林地的巨大潜力,不仅可以极大地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加快实现农民特别是山区农民的小康目标,而且可以极大地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这既体现了发展这个第一要义,又体现了以人为本;既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体现了统筹兼顾的科学方法。其次,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承担着物质产品和生态产品的供给任务。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林业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林业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林业具有基础地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发展林业已成为全党全国工作的战略重点,必须加快林业发展,才能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才能建设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才能全面提升生态承载力,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进。按照中央的部署,各级党委政府自觉将发展林业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把林业摆上了战略位置,在全国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的新热潮。山东省把林业发展作为“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主要载体,加快推进绿色山东建设。湖南省把保持青山绿水、增加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四条底线”之一。云南省把林业发展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力争农民林业人均收入达到3000元,实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江西省把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63%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主要指标,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带头参加植树造林,将每年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确定为植树团拜活动。江苏、河南、重庆、甘肃、陕西、河北、江西等省区分别将造林绿化、林改等主要任务纳入地方党政班子考核指标。各地召开省委或全省林业工作会议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是划时代的,全国形成的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的大好局面,也是前所未有的。

    第二,发展林业已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林业部门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部门。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标志着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新目标和新任务,标志着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崇高追求。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过程中,自觉遵守自然和社会客观规律,不断调整改善进而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的产业结构和生态化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达到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和谐共进,取得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是人类文明的高级形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首要任务,充分发挥林业部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这是因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维护生态平衡中起着决定作用。林业部门承担着建设和保护“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的重要职能,即:建设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态系统、维护和发展生物多样性。科学家把森林生态系统喻为“地球之肺”,把湿地生态系统喻为“地球之肾”,把荒漠生态系统喻为地球一种很难医治的疾病,把生物多样性喻为“地球的免疫系统”。这“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对保持陆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起着中枢和杠杆作用,无论损害和破坏哪一个系统,都会影响地球的生态平衡,影响地球的健康长寿,危及人类生存的根基。只有建设和保护好这些生态系统,维护和发展好生物多样性,人类才能永远地在地球这一共同的美丽家园里繁衍生息、发展进步。其次,林业是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森林既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又是一个最大的循环经济体,具有“生产—消费—分解”可循环的基本属性。木材是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世界公认的三大传统原材料之一,具有可再生,可降解,环保、绿色的独特优势。在经济建设中用木材和木材深加工制成品代替钢铁、水泥和石油、天然气深加工制成品,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且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时,森林又是一种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战略性能源。利用林木的枝丫发电和林木的果实炼油不仅潜力巨大,而且再生力强。在化石能源日益枯竭的情况下,发展森林生物质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能源替代的重大战略,也是我国开发替代能源的战略选择。各级党委政府在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决策中,都把加快林业改革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把林业部门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部门,确立了生态立省、生态兴省、生态强省的发展战略,林业的地位空前提高,林业的投资显著增加,林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重庆市把建设“森林重庆”作为建成长江上游生态文明示范区的主要目标,制定了建设规划,仅2009年就投资178亿元,造林798万亩,超过前十年的总和。河南省实施了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2009年投资79亿元,造林715万亩。山西省实施生态兴省战略,大力推进省级造林绿化十大工程。广东省将用5年时间在全省建成1万个以上生态文明村,等等。全国各地掀起了兴林、种树、护绿三大热潮。

    第三,发展林业已成为全球政治的重大议题,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三大功能。一是吸收功能。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吸碳器。它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形成碳汇。科学研究表明: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蓄积量,平均能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二是贮存功能。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陆地生态系统一半以上的碳,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同时,木制品的储碳能力也很强。据日本《木材工业》报道,全球木制品碳储量每年约增加6000万吨。三是替代功能。据国际能源机构测算,用木结构代替钢筋混凝土结构,单位能耗可从800降到100。由于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这些特殊功能,因此,《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工业直接减排和森林间接减排两条途径。日本在第一个承诺期,承诺减排6%,其中3.9%通过森林间接减排来实现。2007年在第15次APEC会议上,胡锦涛主席提出我国森林覆盖率要由18.21%提高到2010年的20%,并倡导与美国、澳大利亚发起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被国际社会誉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森林方案”。在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胡锦涛主席又提出了我国到2020年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增长的目标,又获得国际社会的一致好评。在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虽然119个国家的首脑和众多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5万人分别代表不同国家、不同利益集团展开了异常艰难的谈判和辩论,但各方对森林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高度一致,成为大会谈判的突出亮点,写入了《哥本哈根协议》,明确指出,减少由毁林和森林退化造成的碳排放、增加森林碳汇,在应对气候变化中至关重要,发达国家应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发展中国家采取相应措施。同时决定建立哥本哈根基金予以支持。这一重要成果,为更广泛更充分地发挥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作用,展示了广阔前景。我国是二氧化碳排放大国,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必然继续增加。加快林业发展、增加森林碳汇已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成为争取发展空间、维护国家形象的战略制高点。

    第四,发展林业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成为拉动国内需求的战略举措。经济发展的永恒动力是消费,扩大内需的关键是扩大消费。如果消费上不去,投资过快形成的产能就释放不出来,就好像人吃进去消化不了,拉不出来,这样会更危险。我们国家扩大消费的潜力在农村,广大农民和部分城市低收入者消费意愿强,消费倾向高,但没有钱消费,购买力低,而高收入者虽然购买力强,但消费倾向低,这就出现了购买能力和消费意愿的错位。要解决这一症结,就要扩大农民消费,根本措施是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的希望和潜力在林业。各级党委政府已把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林业产业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拉动国内需求的重大举措来抓,取得了明显成效。新疆自治区已把发展林果业作为实现农民人均收入过万元的根本举措,特色林果业目前已成为新疆尤其是南疆5地州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若羌县进入盛产期的红枣亩均效益都在万元以上,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已超过8000元,其中红枣收入达到6400元,一些农户靠种植红枣成了10万元户,有的已成为百万富翁。各地兴林富民的典型,为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国内需求,展示了光明前景。当然,林业生产周期长,不像耕地承包那样收效快,但随着林业产业的大发展,必将使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再上一个大台阶。

    总之,时代潮流已经把林业推到了历史的前台,林业发展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十分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我们一定要用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来认识林业,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林业的“四个地位”、“四大使命”,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上来,把行动落实到中央的部署中去,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加快林业改革发展,切实肩负起我们的历史责任,切实履行好我们的神圣使命。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链接
· 贾治邦要求切实加强新形势下森林资源监督工作
· 贾治邦:开拓进取为谱写现代林业新篇章努力奋斗
· 贾治邦在京出席中国林业产业国际维权问题研讨会
· 贾治邦听取大兴安岭地委、行署、林业集团汇报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