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海省财政紧紧围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总体目标,省级财政着力从政策、资金、项目等多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促进全省藏区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效。
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财力状况明显好转。始终坚持财力下移,逐年加大省对下转移支付力度,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和激励性转移支付,青海省对藏区的转移支付补助由2006年的9.7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9亿元,增长95.9%,年均增长25.1%。全省藏区总财力由2006年的59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36.7亿元,增长131.7%,年均增长32.3%。2009年,省财政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政策,结合主体功能区建设,适当提高了“三江源”、“环青海湖”等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区所属县的补助系数,加大了对重点生态保护地区生态补偿方面的转移支付力度,通过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系数,安排三江源等国家重点生态保护区转移支付补助7.34亿元。同时,在全省范围内建立和实施了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改革,决定用3年时间逐步消化县级基本财力缺口,其中单独安排下达补助资金2.6亿元,用于解决藏区6州县级财力缺口问题。通过近几年持续加大省对藏区六州转移支付力度,各地自主分配财力的能力和帮助基层解决突出困难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集中财力办了一些多年想办、该办而没有能力办的、关系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和实事,全省藏区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农牧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为充分发挥藏区六州的独特优势,进一步缩小藏区六州与全省其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2007-2009年,省财政投入藏区六州农牧业生产资金21.14亿元,着力提升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整体水平。支持推动农牧业产业化、设施农牧业和高原特色农牧业发展,重点扶持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藏区牛羊育肥、精深加工等畜牧产业化经营项目和优质青稞、马铃薯、中藏药、无公害蔬菜种植、优质饲料加工等项目,支持环湖和青南地区设施农牧业项目,支持农牧区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动物疫病防治和抗灾救灾体系建设。同时,加大扶贫开发支持力度,2007年以来共安排资金19.15亿元,支持实施了整村推进、异地扶贫和游牧民定居等工程,使农牧区贫困人口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农牧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认真践行“民生优先”的理念,积极推动财政资金向民生领域倾斜,三年用于藏区六州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方面的资金总量达101亿元,年均增长47.3%,有效地促进了六州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一些突出民生问题的解决。
——着力支持教育事业加快发展。2007年以来,共投入资金19.8亿元,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重点支持实施了“两基”攻坚、寄宿制学校建设、中小学危房改造、教育布局调整、现代远程教育等工程,建立健全困难家庭学生助学补助体系,提高农牧区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保障水平,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
——着力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大对州县公共卫生建设项目的投入,三年累计投入资金5.9亿元。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和完善城乡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重点支持县级医院救治、农牧区卫生人员培训及管理等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农牧区村级卫生室运转保障机制,为青南三州偏远乡镇卫生院配备流动卫生服务车161辆,有效缓解了农牧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着力支持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三年来,省级财政部门用于藏区六州的各类社会保障支出达16.56亿元。其中,社会保障类补助支出5.35亿元,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已广泛覆盖到城镇各类企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及自由职业者;用于优抚和社会福利救济的支出11.21亿元,支持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深入推进救灾救济和农村牧区特困群众生活及医疗救助工作,对农牧区居民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纳入农牧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的人数达到15.22万人,并提高了补助标准,特别是把符合条件的贫困僧人也纳入了低保范围。
——着力支持民族地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三年共安排资金2.15亿元,支持扩大藏语电视节目的覆盖面,实施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民族语影视译制工程,丰富了少数民族语言电影电视节目;支持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和文化进村入户、农(牧)家书屋等工程。结合藏区文化优势,精心打造具有青海地方特色的重点剧目,近几年安排资金1635万元,支持打造了《秘境青海》、《青海诗篇—花儿与少年》、《雪白的鸽子》、《碧海云天金银滩》和《热贡神韵》等大型音乐歌舞、民族歌舞剧等,促进文化体育事业及相关产业发展。
——着力支持维护藏区社会稳定。针对多数藏区县乡机构地处高海拔偏远地区,环境恶劣,基层政权机构基础设施和办公条件落后的情况,在2006年完成藏区91个乡镇15个县级政权机构危房改造的基础上,省财政计划利用2009年和2010年两年的时间,整合资金4.52亿元,全面完成全省乡镇政权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任务,其中安排藏区六州228个乡镇政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45亿元。截止2009年底,六州有128个乡镇已完成项目建设。
支持生态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全面贯彻落实生态立省战略,三年累计投入37.94亿元,在继续支持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生态保护工程的同时,全力支持三江源、青海湖流域和青海湖流域周边地区三大生态保护工程顺利实施。2009年,为巩固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成果,省财政又投入资金8581万元,建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移民创业扶持资金,向困难群众发放生活困难补助,并大幅提高了燃料费补助标准。2010年初,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又千方百计筹措资金1000万元,支持先行启动了设立中国三江源生态保护发展基金会相关工作,为实施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