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地方政务
 
吉林省将抓好九项重点工作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03月29日   来源:吉林省人民政府网站

    四是要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出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更加注重自主创新,谋求经济长远发展主动权,形成长期竞争优势,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要不断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作为一项重大战略贯穿到经济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要充分发挥我省科教优势,着眼于抢占未来技术和产品制高点,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好地结合起来,抓紧落实重大科技专项,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工程,加强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求突破更多重要关键技术、获得更多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要加强产品质量、品牌、标准建设,提高产品抢占市场、引领市场的能力。要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我省这些年研究出很多极具市场潜力的科研成果,但转化率仅为30%左右,本地转化率仅为13.1%。我们要坚持以项目建设为依托,促进科研院所与企业密切合作,围绕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和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和推动项目创新,重点推动100种重大新产品规模化生产,进一步提升100户重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10个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切实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和重大科技攻关“双十”项目,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着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有效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支撑与产业振兴、企业创新相结合。企业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产品结构,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努力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要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解决影响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政府与市场共同作用、科技与资本有效对接,集聚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整体合力,切实把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发展的优势。

    五是要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尽管农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没有改变,依然是衣食之源、发展之本。从国家全局看,这一点对我们吉林尤为重要。我们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幅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幅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我省农业优势突出,地位重要,耕地约占全国的1/25,提供商品粮约占全国的1/10,玉米产量约占全国的1/6,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我们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总体目标,突出抓好新增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工程,力争把粮食生产能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加快实施畜牧水产业攻坚计划,发展壮大林业产业,加快发展园艺特产业,抓好蔬菜和药材基地建设。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按照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和发挥比较优势的要求,搞好产业布局规划,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重点,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提高产业竞争能力和农业整体效益。加快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因地制宜地培育与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密切相关的循环农业、节约型农业、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业和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等,发挥农业多种功能。要把粮食生产和加工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创新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扶持和推动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积极探索推进粮食主产区工业化新路子。大力发展农村和农业循环产业,推进农业资源合理利用、转化增值。进一步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和农村流通现代化,健全农产品批发和零售、现货和期货市场体系,推广连锁配送物流体系,培育多元化市场流通主体。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切实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质量安全监管责任。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强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研发和推广应用农业节约型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农业废弃物资源性利用等农业环保技术,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体制不动摇的前提下,推动家庭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和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现代农业制度创新,为推进农业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提供信息、技术、金融等全方位服务。

    六是要着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就业容量大,是典型的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当前,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需求快速增长,文化消费潜力巨大,文化产业市场十分广阔。2006年以来,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3%,占GDP的比重达到4.96%,影视、歌舞、广电、出版、动漫等重点产业都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重大意义,按照市场化、规模化、国际化、品牌化方向,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坚持政府扶持和体制改革两加强,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共同繁荣发展,努力把一些具有吉林特色的“现象”和“亮点”培育成为有市场竞争力的大产业。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突出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培育合格文化市场主体。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敞开大门,大胆吸收民营资本进军文化产业。加大对中小文化企业的支持和扶持力度,重点扶持一批特色民营文化企业,逐步形成骨干文化企业和中小企业合理分工、互补互促、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要突出抓好长影集团、吉林广电网络集团、吉林出版集团等重点文化企业上市工作,同时,鼓励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中小文化企业在创业板上市。要大力优化文化产业结构。结合我省工业化、城镇化总体布局,规划建设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旅游地。继续推动文化产业升级,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创作生产和传播方式,提高文化产品科技含量;发展以文化创意为支撑的创新产业,培育新兴文化业态;扶持原创作品生产,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优势。努力促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有文化内涵的新产品和文化衍生品,提高文化产品的精深度和附加值。着力推动文化“走出去”,研究建立东北亚文化交流平台,扩大我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加快开拓文化市场,提高文化消费意识,培育文化消费热点。要努力打造吉林文化品牌。品牌是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和整体形象的体现。这几年,我们出了不少好作品,“吉林歌舞现象”、“吉林电视剧现象”在全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很多作品在全国乃至国际获奖,扩大了吉林文化品牌的影响。要继续坚持文化产业的品牌化发展方向,着力打造更多具有吉林特色、反映时代风貌、在社会上叫得响的知名文化品牌,以品牌引领文化产业发展,不断提升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力。比如长春电影节,我们已经办了九届,要突出高水平和专业化的要求,着力在提高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水平上下功夫,在提高开放度上下功夫,在创新运行理念和模式上下功夫,在提升展会层次和品牌效应上下功夫,努力把长春电影节办成一个有特色的电影文化盛会,打造成为一个发展电影事业的平台,繁荣我省文化事业、发展我省文化产业的平台,促进和带动其它产业发展的平台,扩大我省对外交流的平台。

    七是要着力深化改革开放。这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难点和关键在于调整利益格局,最大的症结在体制机制不合理。如果没有体制上的重大突破,就难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解放思想,着力破除制约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健全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要大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和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强化公共服务功能;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现产权多元化,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政府投资体制改革,促使政府投资从竞争领域退出,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引导政府强化对关键领域和重要产业、公共事业、自主创新体系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财政支持;加快推进价格改革,完善资源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导致资源浪费的机制和制度性因素;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动金融创新,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逐步解决“收费养人”问题。切实解决行政不作为、乱作为、“中梗阻”等突出问题,进一步降低项目建设、企业发展和群众创业的成本。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对利用职权和工作便利向企业吃拿卡要,以及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的案件,坚决查处,决不姑息。要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开放是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重要条件。要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重,“走出去”、“引进来”并举,打造新的开放平台,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加快引进国内外资本、技术、人才、关键设备和紧缺资源能源等各类要素,吸引更多大企业大集团和战略投资者到吉林创业发展。加快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和特色产业园区等各类开发开放平台建设步伐,充分发挥辐射和带动功能,着力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以大开放促改革、促调整、促发展。要大力推动长吉图开发开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不仅仅是扩大开放的载体,也是改革创新的平台。要把依托政策先行先试作为一个重大课题去深入研究推进,将体制机制创新与投资拉动、项目谋划、产业发展、城镇化、基础设施和通道建设等工作统筹起来考虑,力求在体制机制创新上迈出实质步伐,在畅通对外通道、扩大开放上取得大的突破,以此带动长吉图开发开放和全省的振兴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八是要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是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需求日益提高和多样化,民生的内涵也更为丰富。新时期民生工作,必须围绕改善生存性民生问题、保障发展性民生问题、解决安全性民生问题,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关注困难群体、力求治本之策和狠抓工作落实上下功夫,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困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要积极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之源,是扩大居民消费的重要基础。要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和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各种服务业加快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积极鼓励和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推进各种形式的灵活就业。下大气力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复员转业军人、就业困难人员、农民工等群体的就业问题。我省每年毕业大学生数量居全国前列,但留在吉林工作的很少,包括机关、企业及自主创业的,这很令人担忧。如何把更多的大学生留在吉林发展创业,是关乎长远的事情,我们要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公平、公正、公开聘用大学生,打造有利于大学生充分就业创业的平台。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社会的“安全网”,是改善居民消费预期的重要前提。要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帮扶救助力度,继续搞好扶贫开发,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有序提升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增强人们的消费意愿和能力,提高居民消费水平。要加快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推进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继续提高义务教育保障水平,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集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切实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优质教育资源要向农村倾斜,推进全省教育均衡发展,解决好困难家庭子女上学问题,努力促进教育公平。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认真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快健全城乡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切实减轻群众医药费负担;改革和完善医药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医药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使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相适应。要继续深化社会事业领域改革。这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非基本公共服务要交给社会和市场,进一步放宽准入,调动全社会参与积极性,通过发展相关产业,满足多层次、个性化社会需求。要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在经济形势复杂的情况下,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可能会增多。我们要切实增强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的意识,努力从源头预防矛盾和纠纷的发生,同时要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健全和落实各项安全生产制度,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全力维护社会稳定。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增强群众的安全感。要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优美的环境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要坚持根据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和承受能力规划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要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加强松花江等重点流域和区域的污染治理,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流失治理、湿地保护、荒漠化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加强资源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等的生态保护,开展植树造林,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要全力办好民生实事。公开承诺并办好一些民生实事,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利于形成关注民生的氛围,也有利于接受群众的监督。今年,省政府围绕解决与人民群众利益相关的突出问题,又提出加快实施“六路安居”工程、“暖房子”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等十个方面的民生实事,市、县等各级政府也都向群众承诺办好若干民生实事,要一件一件抓好落实,真正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同时,要注意在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上下功夫,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既要量力而行、更要尽力而为,少搞锦上添花、多搞雪中送炭,少喊口号、多办实事,拿出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在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在治本上下功夫,既要立足当前,尽快解决现实紧迫问题,又要着眼长远,通过深化改革、加大投入等办法,逐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和基础条件制约,力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九是要着力从干部和人才上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保证。能否完成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各项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特别是要围绕科学发展选准干部、配强班子、聚集人才、建设队伍,从干部和人才上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保障。要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能力。核心是要使领导干部努力掌握和善于运用贯穿于科学发展观之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切实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正确指导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各项工作。要坚持辩证思维,统筹兼顾。深刻理解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指导思想、重要工作原则和重点工作任务,既要增强工作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又要克服和避免摇摆性、片面性、盲目性,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要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发展规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提高对发展阶段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在尊重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谋求科学发展,在科学发展的实践中探求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出问题。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强领导干部能力培养,结合各自实际强化实践锻炼,着力提高各级干部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的本领。要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牢固树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在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考察、培养和提高干部,切实把那些大局意识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自觉行动。要深入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遵循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适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要求,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切实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和领军人才,造就更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要大力推动工作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争创一流的工作劲头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心全意惠民生、尽心竭力保稳定。要突出抓好工作落实,对各项重点工作,都要只争朝夕、锲而不舍地逐个地研究、逐个地细化、逐个地推动。要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对每一项工作任务都要分解,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严格考核,兑现奖惩。省委、省政府考虑,为了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每个季度我们都要把九个市(州)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幅情况进行排序,并在媒体上公布,目的就是要在全省形成比加快转变、比加快调整、比加快振兴的生动局面。如果可行,也可以考虑把这种办法延伸到县(市)。

    同志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当前,各地各部门工作十分繁忙,把大家集中到一起进行研讨很不容易。希望大家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领会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转变方式、科学发展”主题,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加强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深层次问题的思考,研究谋划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坚决把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希望大家珍惜这次机会,真正静下心来,认真学习、深入钻研,集中精力消化理解中央领导同志提出的一些重大理论和重大决策,弄懂弄通一些事关改革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要对热点、难点问题多交流,在讨论中达成共识,在交流中共同提高。作大会发言的同志要从破解难题入手,从真正求得实效出发,既要立足全局、又要结合各自实际多做一些思考,多谈一些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的具体思路和工作措施,从中给大家更多的启示。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认真学习文件,把握理论精髓,另一方面还要学以致用,多思考和研究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把理论学习和研讨的成果真正体现到本地本部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科学发展的实际成效上,不断开创科学发展、全面振兴的新局面。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相关链接
· 广东省拟从五方面着手切实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袁纯清:统筹科技资源改革 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浙江省政府18日召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会
· 山东:贯彻全国两会精神 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马飚:越是后发展地区越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