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春季森林防火期结束,吉林省实现自1980年以来连续60个防火期、连续30年无重大森林火灾,在我国森林防火史上绝无仅有。如此佳绩的取得,是全省坚持政府负全责、全民搞防火的原则,严密布设思想教育、火源监管、扑救体系建设“三道防线”,形成全方位森林火灾防范和扑救机制的结果。
据统计,连续30年无重大森林火灾产生了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1980年之前的30年间,吉林省共发生重大森林火灾316起;1980年以后的30年,全省森林火灾发生次数下降72.6%;受害森林面积下降96.1%,森林火灾控制率下降85.1%,累计减少直接经济损失46亿元以上。30年连续无大火,在保持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生态省建设等多方面,都起到了极其重要作用,对于保护东北地区无可替代的生态资源,保护粮食主产区的稳产高产,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30年连续无大火,没有发生因森林火灾造成的居民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维护了林区社会和人民生活的稳定。
加强思想宣传教育,筑牢第一道防线。全省每年在各级新闻单位发表森林防火报道1000余篇,每年张贴省政府布告、命令20多万份,散发宣传单300多万份,出动宣传车2000多台(次)。森防期内走进全省林区,会看到林区住户每家都张贴《森林防火公约》,公路上每隔几公里就有一个森防宣传牌,每个森防检查站和自然村、旅游景点,都有宣传旗,森林火情报警电话公示牌随处可见。森防知识甚至编成童谣,被孩子们广为传唱。2003年起,全省林区开通“12119”森林火情报警专用电话,群众汇报火情踊跃。
强化火源监督管理,严守第二道防线。全省坚持不懈地实行了以“十户联防”为主要形式的群防群护机制,林区村屯中的每10家农户为一组,轮流值守,负责监督检查这十户的房舍、村边林地、田间地头的生活和生产用火。全省160余万林区农户签订联防公约,形成了一支强大的火源管理大军。共配置一线用火监管人员3.8万余人,以村屯、地块和林内外作业点为对象,分片包保巡护、定点把守和巡回检查相结合,山山有人管,路口有人守,有效地控制了森林火灾的发生。
灵活高效的扑救体系,完善了第三道防线。现在,已建成比较完整的森林火情监测网络,全省492个瞭望台实现了防火期内对火情全方位、全天候监测,平均瞭望半径缩短到8.6公里,实现了起火点瞭望观测交叉定位,全省林区无盲区。2005年起,在全省建成并运行省级森林火险监测预警网络系统,属全国首创。实行森林火险预警响应运行机制,向科学化管理迈出了重要一步。森林部队靠前布兵驻防,实现机动、灵活和快速扑救,一线投入兵力不低于85%。全省现有专业和半专业扑火队240支、6000多人。对森林火情的反应时间,缩短到半小时之内,扑火人员到达火场时间大大提前,森林火灾2小时扑灭率在75%以上,当日扑灭率在98%以上。
完整的责任“链条”,已落到各级领导肩上。全省建立和落实了省长、市长、县长、乡长、村主任以及森工企业林业局长和林场场长的“七长”负责制。实行领导政绩考核森防工作“一票否决”制。每年各级政府都层层签订森防责任状,各级监察部门加强监督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