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地方政务
 
新农村:农民生活的美好家园—河北三农发展综述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11月07日 09时20分   来源:河北日报

    “种粮不缴税了,还有各种补贴;大人孩子看病,有新型合作医疗;年轻人出去打工,可以享受免费技术培训;小孩上学免学费、书本费;农民的养老保险试点也开始了……”说起近年来农民生活的变化,武邑县赵寺院村村民赵林乐得合不拢嘴。

    赵林生活的变迁是河北省5年来农村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

    回眸“十一五”,河北省以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为重点,全面落实中央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加大“三农”投入,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加快农村改革创新,农业克服多种自然灾害影响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省粮食连续7年增产,农民连续6年增收,农村总体和谐稳定,农业农村的发展呈现了持续稳定发展的好势头,为全省扩大内需、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河北省粮食生产连年增产,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

    2006年,是“十一五”的第一年,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围绕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新农村建设在河北省蓬勃开展。

    强力推进强农惠农政策。从2006年起,取消了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和牲畜屠宰税,延续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就此终结。5年间,全省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共计250.8亿元。2007年,取消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孩子的学杂费。2008年,农村基本建立起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以缓解。

    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加强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围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河北省大力推进节水灌溉,整地改土,平衡施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5年间,改造中低产田512.5万亩,完成新打和修复机井37461眼,铺设地下防渗管道27567公里,修建防渗渠1668公里,建桥闸涵29087座,建设高标准节水农田41.16万亩,增加和改善灌溉579.5万亩,增加农田防护林31.37万亩。全省土地治理及专业科技示范项目新增粮食生产能力72亿公斤,项目区农民比非项目区年人均纯收入增收380元。

    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加快4000万亩粮食核心区建设,大力开展高产创建,今年粮食总产有望超过300亿公斤大关,创历史新高。同时,加快结构调整步伐,着力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新建了150个高标准蔬菜产业基地,近百个标准化规模畜禽养殖场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通过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肉类、果品、蔬菜、水产品产量平稳增长。

    按照“培植龙头、壮大规模、建立基地、带动农户”的要求,河北省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切实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全面推进乳品、肉类、粮油、果品、蔬菜五大加工业上档升级。2009年,全省新开工农产品加工项目1130个,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达到3505亿元,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7%,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

    以新民居建设为抓手促进新农村建设,有效拉动农村投资和消费

    平坦的水泥路、鲜花绿地相映的街区,步入香河县一街村,让人耳目一新。在新民居里,电脑、液晶电视、全自动洗衣机、冰箱、整体橱柜应有尽有,和城里人的家居相比毫不逊色。

    村民曹东生告诉记者,他在村里的物业工作,儿子、媳妇在村附近的工厂上班。家里有4亩多地,现在全部以入股方式流转给了村集体,由村里集中经营。“生活的变化,得益于省里倡导的新民居建设。”曹东生说。

    在河北省,有数千个村正在通过新民居建设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2009年以来,河北省以新民居建设为抓手,大力开展农村新民居建设“千村示范”工程,按照“规划先行、产业带动,政策引导、群众自愿,集中连片、提升水平”的要求,积极探索适合不同类型村庄的发展路径和建设模式。

    为确保新民居建设顺利推进,河北省紧紧抓住新民居建设中的规划、土地、资金等关键问题,相继出台了6个政策性文件,在政策引导下,河北省各地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因地制宜,宜改则改、宜建则建,探索出集体主导型、村企共建型、公司运作型、自主建设型等多种建设模式,目前,2009年确定的1000个省级新民居建设示范村,已有80%完成了改造和建设任务,新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逐步完善,村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新民居建设紧密地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公共服务、民主管理等方面有机结合,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加快了城镇化发展步伐。初步统计,1000个示范村全部建成后可节约建设用地15.38万亩。同时,正在建设中的一批中心镇、中心村和农村新型社区,为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 有效拉动了农村投资与消费。2009年,全省新民居建设总投资258亿元,带动社会投资1000多亿元,同时,有效拉动了钢铁、建材、建筑、劳务、家电、家具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 带动了新型产业的兴起,促进了农民增收。新民居建设促进了村级集体财富积累机制建设,通过土地流转、带动了乡村旅游、农村超市、农家餐馆等服务业的发展,成为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新的增长点。

    着力改善民生,让更多农民共享发展成果“路宽了,水甜了,房新了,环境整洁了,咱农民的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这是采访中听到的许多农民的心声。“十一五”期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加速,从太行山下到渤海之滨,河北省广大农村的变化日新月异。

    农民收入连年增长。2006年河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800元,到2009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150元,农民收入连续6年增长300元以上,这是前所未有的。预计今年上半年,全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3300元,同比增长10%。

    水路电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5年来,河北省累计安排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资金57.6亿元,解决了273万农村人口的用水安全问题。新改建农村公路通油(水泥)路5.5万公里,预计到今年底全省99%的行政村可通油(水泥)路,农村客运班车通车率到2009年底已达到99%。通过电网改造,基本实现了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费教育开始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面覆盖,截至今年8月底,参合农民达4998万人,覆盖农业人口的94%。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成功推进,农村老人老有所养的愿望正在变成现实。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

    走进“十二五”,河北省将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共河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全省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

    今后5年,全省农业产业化项目投资总额将达2000亿元以上,产业化经营总量达5000亿元,10家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超百亿;

    今后5年,全省蔬菜产值将达2000亿元以上,在京津市场的占有率达50%以上,其中高档蔬菜达到30%以上;

    今后5年,2万个行政村的新民居建设将完成改造任务,30%的农民住进新居;

    到2015年,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全省城镇人口增加到4100万人,城市化率由目前的45.5%提高到54%,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

    面对明确的目标任务,河北省各地将下大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和畜牧业,大力推进新民居建设,壮大县域经济,健全城乡良性互动机制,积极推进统筹城乡试验示范,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

    过去的5年,河北省新农村建设取得了累累硕果,相信经过未来5年的努力,燕赵新农村将会更加美好。(记者 赵红梅)

 
 
 相关链接
· 广西8成财政用于民生 "三农"、教育、医疗成重点
· 中国农业论坛搜集基层意见为"三农"提供决策参考
· 山东省农村社区化城镇化成为推动三农发展新引擎
· 吴定富:保险业要改革创新 提高服务三农质量水平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