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改革的巨舰驶入壮丽的21世纪,人才,正以全新的姿态进入我们的视野。
2003年12月,北京。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胜利召开,胡锦涛总书记在大会上深刻阐述了科学人才观的内涵;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面对这一继往开来的历史时刻,甘肃省委、省政府做出“人才强省”的重大战略决策,千方百计开发人才资源,全力打造“重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今天,“人才强省”已成为陇原大地一曲激动人心的时代乐章。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农村实用人才、高技能人才……一支支朝气蓬勃的人才队伍,正大步向前,为甘肃省加快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智力保障。
一
小康大业,人才为本。当今社会,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拥有人才优势,则拥有竞争优势;大力开发人才资源,掌握人才竞争的主动权,就必须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
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之后,围绕中央关于人才工作的新思路、新要求,“人才强省”战略被提上省委、省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人才工作,由此步入了全面展开、整体推进的崭新天地。
2004年6月,甘肃省委、省政府隆重召开全省人才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人才强省战略,并制定出台了贯彻中央加强人才工作决定的《实施意见》,确立了新世纪新阶段甘肃省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006年,全省“十一五”人才规划编制出炉,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十一五”期间甘肃省人才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措施办法,并作为专题首次列入了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2007年6月,甘肃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了“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三大支撑之一,又一次纳入全省总体工作布局,人才在甘肃省经济社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得到进一步凸现。
2009年3月,甘肃省委组织部召开全省人才工作座谈会,深入贯彻全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会议和全国人才工作座谈会议精神,并就继续加强全省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做出进一步安排部署。
“党管人才”是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对“党管干部”原则的深化和延伸。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之后,甘肃省全面贯彻落实党管人才原则,积极探索党管人才的方法和途径,并把加强组织领导、整合工作力量作为做好人才工作的基础。
甘肃省委成立了“甘肃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甘肃省委组织部成立人才工作处,各市(州)、县(区)党委组织部门也先后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协调)机构和工作机构;同时,分级建立人才工作报告制度,各地各部门定期向同级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报告人才工作情况。
与此同时,甘肃省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着眼于营造人才成长和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把完善、健全政策法规作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大力推进人才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甘肃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甘肃省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甘肃省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省人大审议通过并颁布实施了甘肃省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甘肃省人才市场条例》;省直有关部门和市、县两级也从本地区、本系统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出发,先后制定了大量的配套政策文件。
目前,一个由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正日渐成熟。同时,人才政策法规体系也渐趋完备,基本涵盖了人才培养、使用、吸引、稳定等各个方面,为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二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7年来,围绕“人才强省”战略做出的一次次重大决策部署,成功绘就了新世纪新阶段甘肃省人才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宏观布局,为人才成长搭建了广阔的舞台。
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省各类人才总量已经达到140.3万人,其中,党政人才13.5万人,专业技术人才50.3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30.4万人,高技能人才21万人,农村实用人才25.1万人,均比2003年以前有了大幅度提高。
人才队伍素质也明显增强。“十一五”期间,全省共有49.82万人通过评审(考试)取得技术职称;同时,高层次人才数量日趋增多,截至2009年10月,全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5名、甘肃省优秀专家572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223名……
积极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大力培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全面推进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使全省人才工作不断结出累累硕果;其中,一大批重大人才工程(计划)的实施,尤其成为甘肃省人才工作的亮点。
2007年,“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启动。工程涵盖了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农村政法人才队伍建设、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通过整合资源、统筹规划、分类实施、逐级推进,一度滞后的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改观,较好地满足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要求。
2008年,“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实施。这一计划旨在加快提升甘肃省各类青年骨干人才的创新、创业、创优能力,有效解决高层次人才断层问题。通过竞争择优,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技术骨干被列为重点培养对象,并围绕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和重点产业展开科研攻关,如今,已有近百名高层次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和学术技术带头人脱颖而出。
同年,“甘肃省领军人才工程”启动。工程致力于建设以高层次领军人才为核心、以重点优势产业学科为平台的创新创业团队,目的在于形成“高端引领、组团攻坚、支撑发展”的人才资本开发与利用格局。经过从海内外层层筛选,今年3月,包括28名两院院士在内的943名领军人才隆重登场,正支撑和引领甘肃省各项重点事业的快速发展。
2009年,“工业强省战略人才促进工程”正式出台。这是省委、省政府为进一步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确保“工业强省”战略顺利实施所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工程从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入手,围绕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重点突出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营造了良好环境。
……
“集中利用有限资源,实行重点突破,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一系列重大人才工程的实施,为甘肃省人才队伍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并成功筑就了一条吸引人才、挖掘人才、培养人才的“快车道”。
三
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人才发展以用为本;用好人才是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能否用好人才,关键在于制度创新。
7年来,随着科学人才观的内涵不断深入人心,曾经的条条框框被不断打破,全省上下,纷纷以改革的精神、发展的思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大胆创新人才选用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初步实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美好愿景。
——优化人才选用机制。“公开、公正,竞争、择优”的用人导向已逐渐成为普遍的社会共识,各地选用人才的视野、方式不断拓宽。
考试录用、公开竞聘等方式在全省逐步推广,成为党政机关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以聘用制和岗位目标责任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推进,用人机制渐趋灵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拔任用机制日益创新,实现了组织考核推荐与引入市场机制、公开招聘相结合;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重大科研项目主要负责人均通过招标方式公开选拔,择优录用。“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在大胆选用人才的同时,甘肃省还积极拓展引才渠道、探索创新引才方式,使一大批优秀人才汇集陇原。2004年启动的“省特聘科技专家制度”,通过采取“户口不迁、关系不转”的柔性流动方式,先后3次从国内外引进各类专家29人;2009年开展的“百人计划”,通过组团赴海外招聘、利用华人华侨牵线搭桥等多种方式,目前已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23名。
——健全人才评价机制。随着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人才评价机制基本形成,真正实现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十一五”期间,甘肃省职称评价体系不断完善,评价范围不断扩大,评价方式不断丰富……品德、知识、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专业技术人员的主要标准;农民职称评定工作全面启动,近3000名农村实用人才获得技术职称;现场观摩、现场考评,因人而宜的科学评价方式,则为各类人才敞开了“方便之门”。
绩效考核也深入人心。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考核结果直接与利益分配挂钩,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实现从重资历向重能力、重业绩的转变,并凭借贡献大小,获得相应收入及待遇;医疗、教育、出版等行业也普遍将职工业绩与奖金收入挂钩,“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党政机关则通过签订绩效考核目标责任书等办法,努力提高公务员工作效率。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才依靠知识、技术“发家致富”,与能力、贡献紧密相连的激励奖励机制,正日益受到重视。
近些年,甘肃省大幅度提高了各类优秀拔尖人才的津贴标准,并积极引导用人单位实行各种奖励补贴制度,努力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大、中型企业还根据经营业绩的好坏,构建起了包括年薪、股权、期权等形式为内容的多元分配体系。
对优秀人才的表彰奖励也频频出现“大手笔”。“甘肃省科技功臣”设立以来,先后有8名专家获得每人60万元的巨额奖励;在甘工作的两院院士,每人获赠约300平方米的“院士公寓”。
广泛开展的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则是选拔、激励高技能人才的有效手段,而且,除了相应的物质、精神奖励,甘肃省还将职业资格认证纳入技能竞赛的奖励范畴,参赛选手按获奖级别,可直接晋升相应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在“人才强省”的嘹亮号角下,千里陇原,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