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地方政务
 
北京市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构建“枢纽型”工作体系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1年02月19日   来源:北京日报

    共青团北京市委联系、服务青少年社会组织5000余家;北京市妇联在全市16个区县的2600多个社区和3944个村全部建立“妇女之家”,在全国率先实现全覆盖;北京市科协组织联系41家涉农团体,开展了“科技套餐配送工程”,培训乡土专家1600余名……北京市自2009年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构建以人民团体为骨干的“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体系以来,逐渐庞大的队伍让北京市众多“草根”组织找到了“家”。截至目前,22家“枢纽型”社会组织已经与24000多家各类民间组织建立初步联系,并帮助、支持他们蓬勃发展。

    化零为整,打造社会组织“旗舰队”

    ——全市共确认30家左右“枢纽型”社会组织,形成社会组织分类服务管理工作体系

    北京车友协会,现已是北京市一个响当当的社会组织。但以前,其成员都是分散、独立参加活动,比如由团市委举办的“爱北京·青年汇”青少年社团活动,就吸引了他们的目光。团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洪亮记得,在团市委举办的众多活动中,都能看见不同车友会的身影,如搜狐车友会、新浪车友会等,工作人员通过网络、论坛等,也相继发现了更多的车友会。

    2009年,团市委成为第一批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一员,于是立即与各个车友会联系,把他们组成北京车友协会,制定协会章程,定期举办会议。目前,该协会已经完成注册,拥有超过200家民间车友协会成员。如今,只要团市委一有活动,北京车友协会总是积极响应,他们给贫困子女送温暖,给农民工子女送关爱,开展“3510行动”,在绿色驾驶训练营里,教车友省油技巧,培养文明驾驶观念……

    2009年,北京市认定了第一批10家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包括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等;2010年又认定了市工商联、市志愿者联合会、市律师协会等12家单位为第二批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对市级社会组织的工作覆盖率达到了80%以上。

    “枢纽型”社会组织认定后,分别积极寻找社会上分散的民间组织,不断扩大联系面和覆盖面。市总工会建立了19个职工服务(帮扶)中心、532个工会服务站,覆盖近400万工会会员;市残联有效整合资源,成立了市残疾人事业福利基金会,新建温馨家园150个,为14万名残疾人提供了康复训练与服务。各个“枢纽型”社会组织面向社会广泛撒网,截至目前,已经有24000多家各类民间组织与“枢纽型”社会组织建立了联系。

    “枢纽”转起来,社会组织活起来

    ——“枢纽型”社会组织充分发挥龙头作用,引领同类别社会组织共同发展

    2007年,一些喜欢户外运动的“驴友”自发组织登山涉水、攀岩探洞,并为户外运动提供救援服务。队员来自各行各业,有在职医生,有退伍特警、侦察兵等,具有登山、潜水、飞行、越野以及专业搜救等多方面技能。2008年,他们自发参与“5·12汶川地震”救援回京后,与市红十字会联系,希望注册成为一支正规的民间救援队伍“蓝天救援队”。

    2009年,北京市红十字会将“蓝天救援队”作为重点培育的社会组织。2010年,在社工委的大力支持下,“蓝天”注册为民办非企业性质的救援队。目前,救援队拥有420名队员,形成了全国性的救援联盟。

    远山是“蓝天救援队”的队长,对于自己是国内第一家注册的民间救援队成员,他很自豪。市红十字会被认定为“枢纽型”社会组织后,远山和队员们参加了“玉树地震”、“贵州探洞找水”两次大的救援活动,市红十字会不仅全力组织,还提供经费等支持,成为救援队坚强的后盾。

    为了确保救援活动顺利开展,提高队员们的素质,市红十字会每周都会为队员开展免费培训,包括医疗急救、无线通讯、高山救援、野外生存等。去年五一假期,还特意邀请了香港医疗辅助队的专家,进行7天的应急处突培训。此外,还会送队员参加国外举办的应急救援培训和交流活动,将“蓝天救援队”打造成一个优秀的服务品牌。

    “枢纽型”社会组织认定后,各单位都积极打造良好的服务工作品牌,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如市总工会的“劳动争议调解五方联动机制”,团市委的“100365首善行动”、“善薪计划”,市科协、市社科联的“科普进社区”、“周末社区大讲堂”,市妇联等联合打造的“婚之恋”交友婚恋公益项目,还通过“姐妹驿站”、“巧娘工作室”等社会组织服务各类妇女群体。

    购买服务,政策“给力”社会组织

    ——2010年,北京市建立社会建设专项资金制度,政府购买300项公益服务项目,支持社会组织发挥作用

    确认了第一批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后,社工委积极向他们落实了“购买管理服务”的项目经费,根据他们组织联系和管理的社会组织数量,提供经费支持,以此激发各个社会组织创新工作的活力。

    目前,以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为主体,通过社会建设的专项资金已经向社会组织购买了20大类、300多项公益服务项目,参与的社会组织达到400余家,涉及文化教育、心理咨询、医疗服务、科技创新、法律保障等多个领域。全市分别有5个区(县)出台了9项扶持鼓励政策,如东城区拨款100万元,把18个项目面向社会组织公开招标;石景山区为金顶阳光社工事务所安排配套资金50万元,为新居民互助服务站安排配套资金80万元等。

    据悉,北京市今年还将认定第三批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使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达到30家左右,基本实现对市级社会组织的全覆盖,同时,将积极采取措施,逐步形成市、区、街三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网络。(骆倩雯)

 
 
 相关链接
· 河北肃宁推行"四个全覆盖"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
· 广东省尝试让县镇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得到根本优化
· 新华社特约评论员文章: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 专家学者深入探讨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