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进“十二五”开局之年,站上发展新起点,江淮大地敲响全面转型的奋进鼓点,兴皖富民的和谐蓝图正徐徐展开。
今年1—2月份,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运行在增势强劲、结构优化、效益提升的良性轨道上: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幅高于全国5.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高出全国近10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增幅高于全国3个百分点,财政收入最近3个月连续超过200亿元。良好的开局,展现了江淮儿女砥砺前行、共创兴皖富民大业的激扬态势。
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推动转型发展、加速崛起进程,为兴皖富民提供强劲动力
当前,全省上下正在奋力推进新一轮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合肥打造3个2000亿元级产业和3个千亿元级产业,力争到2015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3000亿元,支撑该市实现6000亿元生产总值的目标,加快建设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的步伐。皖北农业大市阜阳则发起了新一轮工业化冲刺,启动第二个 “工业突破四年行动计划”,力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以上。铜陵、马鞍山、芜湖三市今年将力争城镇化率突破70%,安庆以政务中心、商务中心、体育中心、金融中心建设为重点,加快建设皖西南中心城市。
3月上旬,全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被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回首“十一五”,全省工业化率由“十五”末落后全国平均水平7.5个百分点,一举反超全国3.5个百分点,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5%以上,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每年有超过100万人由农村进入城镇,驱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展望“十二五”,全省工业化、城镇化率将双双突破50%,“双轮驱动”的边际效应将持续扩大,有力推动加快发展与加速转型互动融合。
5年内,全省工业增加值将翻一番以上,力争到2015年超过1.2万亿元,与2010年末全省经济总量规模相当。与此同时,全省培育2个销售收入超过5000亿元的支柱产业、10个超过1000亿元的重要产业,完成2万亿元以上技术改造投资,全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此举将推动工业经济创造新增财富的能力不断提升,工业增加值率超过30%,全员劳动生产率将由2010年末的20万元/人左右增加到43万元/人,为劳动者收入快速提升夯实基础。
“十二五”期间,我省将走出一条以“人的城市化”为核心的更具包容性的城镇化之路。在壮大合肥、芜湖、安庆、蚌埠、阜阳等中心城市的同时,努力建成24个人口超过20万的中小城市,培育6个左右人口超过10万的镇级市,稳步推进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在城镇落户。研究表明,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可带动10万元左右的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化进程将带来巨大的投资与消费增长空间,创业机会与就业渠道将同步拓展,新增城镇就业人口将超过300万人,较“十一五”增加50万人左右,从而驱动“兴皖”与“富民”的同频共振。
构建自主创新、承接转移“两大平台”,激活资源增值潜力、催生创业创新热潮,为兴皖富民构筑清晰路径
“我们坚持用自主品牌开拓海外市场,目前产品已经销往130多个国家或地区。 ”安徽叉车集团负责人表示,到2015年,公司要跻身全球工业车辆行业前五强。
“十二五”期间,一批全省重点骨干企业将在自主研发制造、自主品牌销售的自主创新之路上迈开跨越步伐,建设全国乃至全球同行业的一流企业。马钢集团计划到2015年实现1200亿元销售收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车轮、硅钢、管线钢等高附加值产品将占全部销售收入50%以上。铜陵有色电解铜产量将进入全球前三,自主研发制造的化工和矿业设备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国际著名资源公司。
未来五年,全省经济将步入由自主创新、技术进步引领的内生增长新阶段。 5年内,全省将培育10家左右的重点创新型园区、100家左右的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000家左右创新型中小企业,引导人才、技术、研发经费等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激活增值潜力,使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00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过1万亿元,全省新产品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自主创新战略将推动经济增长动力由依靠物质资源消耗转化为依靠创新驱动,扩展人力资本的增值空间,从根本上提高劳动者在分配格局中的地位,加速富民进程。
皖江示范区正在成为全省加速崛起的战略平台,吸纳、集聚省内外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类生产要素的能力将显著增强,并将催生新一轮中小企业数量快速增加、非公经济加快发展的创业热潮。 2010年,全省非公企业数量保持日均110户的强劲增长态势,印证了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创业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未来5年,全省将新增15万户以上中小企业,非公经济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将超过65%,从而探索出一条 “承接产业转移—催生创业热潮—拓展就业和增收渠道”的兴皖富民新路径。
筑牢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等“民生支柱”,提升幸福指数、建设和谐社会,为兴皖富民明确奋进方向
未来5年,合肥将推动百万农民转移就业,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大力促进就业、积极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切实增强社会保障,已经成为全省上下的一致共识,并正在加速转化为共同行动。全省17个市都确立城乡居民收入保持10%以上增长的发展目标,马鞍山一举将民生工程范围扩大至45项,居全省首位,淮南提出构建城乡一体化就业平台,今年内新增城镇就业人口、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同步增加3万人以上。
以实施民生工程为突破口,将全省新增财力的80%投入民生领域,并引导社会资金加大投入,筑牢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三大支柱”,是我省近年来探索出的独具特色、成效显著的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新模式。今年将继续实施33项民生工程,耗资390亿元左右,比去年净增超过40亿元。这种增长态势将贯穿“十二五”始终,到2015年,财政民生支出将超过2400亿元,比2010年末的1096亿元增长一倍以上。
通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全省就业渠道将不断拓宽,75%以上的就业岗位将由非公企业提供。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付诸实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年后将超过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将突破1万元。按照广覆盖、保基本的原则,医保实现全覆盖,并且将在城乡之间顺畅转移接续;基本养老保险也将实现全覆盖,城镇新增超过500万人享受养老保险,农村地区将有超过3000万人进入养老保险体系;200万套保障房的建成,使城市中低收入群体以及新增城镇人口生活得更安心。
东风浩荡满目春,兴皖富民创伟业。放眼“十二五”,6800万江淮儿女正在大江南北、淮河两岸奋笔绘就一幅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社会和谐的壮丽锦绣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