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从废墟上升起
——见证四川气象部门灾后恢复重建三年历程
汶川之痛,已过三载。当我们时隔三年再度来到四川地震灾区,记忆中山河破碎、满目疮痍的这片悲伤之地,如今已旧貌换新颜,在废墟中涅槃。
汽车飞驰于都汶路,渔子溪河水声潺潺;驶入宽阔的入城大道,岷江两岸山花烂漫,汶川的一切都透着春意:羌寨碉楼气势雄浑,街边的羌族老人晒着太阳织着绣枕;江岸青山掩映着新的气象观测场,重建的汶川县气象局大楼工地机声隆隆,一座充满浓郁民族风情的现代化城市生机勃发。
原地起跳、跨越发展、科学重生——家园重建,就是这样以它渺小的身躯和苦难的步履,在自然劫难面前,书写出人类族群存续至今的伟大史诗。气象部门持续3年的灾后重建,是这部史诗的一小节。
科学重建高起点规划
黄泥墙、青砖瓦、拔地而起的业务楼、修葺一新的观测场……三年间,如何让汶川、北川、青川这些极重灾区的气象事业从废墟上站立、在灾难中重生、在重建中实现跨越,对于中国气象局党组和四川省气象部门而言,都需从长计议、审慎而行。
“高标准、高起点、高要求”——重创后,郑国光、宇如聪、矫梅燕等中国气象局领导多次亲临灾区,对气象部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再三叮嘱。
按照《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中国气象局党组,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四川省气象部门确立“先行重建、发展重建、扩展重建、勤俭重建”的原则,挑起基础设施和业务能力恢复重建任务。
“目前,全省气象部门105个恢复重建基础设施项目基本完成。”四川省气象局局长彭广细细数来,“维修加固项目77个,完工76个;重建业务用房28个项目,已完工12项,开工16项……”
气象业务的恢复重建渐入佳境,并逐步发挥效益。在项目的顶层设计上,综合观测系统、预报预测系统等5大类7个业务项目已全面完成安装调试、系统集成等,所有项目均投入试运行。
“灾后重建对于我们四川气象事业发展,既是一种艰难挑战,也是一个重要机遇。”彭广说。
在三年间,中国气象局先后共批复四川省气象局灾后重建专项资金30528万元,18个兄弟省份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灾区气象业务体系恢复建设得如此迅速,多亏他们!”彭广感叹道。
过去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刻骨铭心,每跨出一小步,便悄然迈向了新高度。
5月9日,在汶川地震灾害恢复重建座谈会上,温家宝总理向世界宣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气象部门灾后重建,以提升台站建设和气象业务服务能力为重点,经过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强化管理,也带着佳绩进入恢复重建完美收官阶段。
“清平”之举再创奇迹
谈及去年“8·13”那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泥石流,绵竹市清平乡气象信息员邓兴武仍心有余悸。
“12日下午,我收到绵竹市气象局短信——未来48小时内,我市将有雷阵雨天气,清平等局地暴雨,部分地区可达100毫米以上。”邓兴武说,气象局特别强调“注意防范强降雨可能带来的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12日晚,市气象局将暴雨橙色预警升级为红色预警,知晓事态严重性的他,迅速将消息告诉全村干部,并通过电话、喇叭等通知村民尽早撤离。“13日晚上9点,大暴雨使通信中断,我们赶紧跑到地质灾害易发点的几个村组,再次挨家挨户通知。”邓兴武锁紧眉头,“晚上11点半,5000多名村民几乎全部撤离,10分钟后,泥石流倾泻而下……”
准确预测、提前预警、及时发布,在北川、安县、平武等遭受“8·13”特大暴雨的地区,气象部门的服务总是走在前头,他们的预报服务挽救千万老百姓的故事成为四川民间佳话。
尽管无情的山洪泥石流再次重创了四川灾区,但这一次,却从大自然张开的血盆大口中夺回了无数老百姓的性命,“预警在前、应急在前、抢险在前,有效避免重大人员伤亡,创造了科学避险、科学救灾的‘清平奇迹’!”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说。
其实,三年来,四川气象部门一边投身恢复重建,一边借重建之机实现业务再生性跨越的脚步从未停歇——
全省区域气象站新建790个,总数达到2030个,站间距从21千米降低到16千米,特别是地震重灾区、川西高原地区和盆周山区的站网密度明显增加,弥补了气象观测在空间上的不足。
完成18个市(州)及145个台站网络改造、实现市州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电视、短信发布系统升级、增加户外电子显示屏数量,公共气象服务产品更加贴近契合群众。
在成广、成渝、成绵等灾区高速公路沿线建成33个交通环境监测自动站,实时监控、及时预警,使其成为司机朋友的“雨刷器”,打造名副其实的“生命通道”。
震后,四川地质环境条件承受灾害的能力明显减弱。“我们要做的是把准确预报及时传递到每一户人家手中,民安心安。”青川县气象局局长杜铭说。防灾减灾,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守望相助 感恩奋进
2009年11月,绵阳市气象局办公室副主任夏雪林等人被派往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邓家集中安置点,负责棕树、小兰、治新、油房沟等村的安置重建。评估地质与气候条件、选择宅基地……夏雪林与当地村民吃住在一起,一住就是3个月。
不仅是在绵阳,在全省都有一批气象工作者在完成自身恢复重建工作的同时,主动投入到更加艰苦的地区帮助百姓恢复重建。
在重建中,四川气象部门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应急气象业务系统,配备了移动气象站、轻便式观测仪器、短波电台等应急业务设备,并在每年汛前开展应急演练。
揣着对社会援助的真情感恩,气象人的这份责任和关爱还传递到了其他省份,流向需要援助的远方。
在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他们针对险情,迅速向舟曲及上游的若尔盖、映秀、都江堰、汉旺、青川等地,派出由省、市(州)局领导带队、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的8个应急气象服务小组,动用了6辆移动应急指挥车、3部雷达车、多套气象观测仪器,全方位开展现场气象服务……我们看到了一群群千里奔忙、奉献爱心的四川气象人。他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灾难,以无坚不摧的意志化解危机,将重建中积攒的快速应急能力、防灾减灾经验加快回报社会,将天灾面前临危不乱、顽强挺立的精神传递到灾区群众心里。因为,他们曾被赐予,也懂得馈赠。
穿越灾难 希望重生
当前,四川气象部门恢复重建多数项目已进入收官阶段,站在“十二五”的起跑线上,“通过恢复重建在未来五年将四川气象事业推上一个新台阶,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已敲定。
彭广告诉记者,2010年四川省政府与中国气象局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气象防灾减灾和农业发展服务合作,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后,密切围绕四川省关于加快“一级一轴一区块”建设,以气象服务为保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紧紧围绕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加大气象为当地农业农村发展服务力度,加强农业气象监测预测预警及人工影响天气建设;发挥重建业务项目及基础设施项目使用效益,进一步完善区域气象信息共享体系;加强中小河流治理防汛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精细化试点工作,努力提高突发灾害性天气的精细化预报预警能力等多项工作已列入工作议程。
值得一提的是,打造一支业务过硬、高效精干、团结作战的气象人才队伍也成为他们的重点工作。彭广说,地震中涌现了一批年轻业务骨干,他们曾冲到前线 经受住抗震救灾的血火考验,未来还将努力给他们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为他们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
穿越灾难,重建家园;逝者安息,生者奋进。从地震灾难中挺立起来的气象人,还将挺起不屈的脊梁,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精力,投身蒸蒸日上的气象事业,扛起服务社会的大旗!(中国气象报记者 何孟洁 胡亚 姜永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