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5年,内蒙古自治区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体民间文艺工作者齐心协力,使内蒙古民间文化遗产从被冷落、不被重视到被重新认识乃至被整个社会推崇。
5年中,内蒙古命名了一批旗、县、苏木、嘎查为民间文化之乡,命名了一批大部分成员都是民间文艺人才的家庭为民间文艺之家。同时,内蒙古自治区还积极向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申请命名了一批中国民间文化之乡、中国民间文化传承保护基地、中国民间文化节研究中心。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内蒙古自治区针对苏力德文化、蒙古族敖包文化、马文化、察干伊德文化、那达慕文化、蒙古族长调民歌、火卜思音乐、阿斯尔音乐、马头琴音乐、鄂尔多斯歌舞、沙嘎文化、塔玛嘎(印记)文化、德苏(绳艺)文化、鄂温克文化及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等民间文化事项,命名建立了11个中国民间文化之乡、12个中国民间文化传承保护基地、6个中国民间文化研究中心、1个中国民间文化博物馆。它们分别分布在鄂尔多斯市乌审旗、鄂托克前旗、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新陈巴尔虎左旗、鄂温克旗、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东乌珠穆沁旗、镶黄旗、正蓝旗9个旗。
其中乌审旗成为全国命名和建立民间文艺之乡、民间文化传承保护基地、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和博物馆最多的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