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业近年来高歌猛进,规模总量迈入“万亿俱乐部”,增速名列全国第一。但要提升核心竞争力,还需在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上狠下功夫,力争取得“质”的突破。9月13日,市长黄奇帆主持召开市政府第110次常务会议,推出一系列通过体制创新加速产业技术创新的重大举措,为全市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黄奇帆特别指出,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应遵循“三不”原则:不要“面面俱到”;产学研结合不要搞“小圈子循环”;不要让科研人才、领军人物做“多面手”。
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应遵循“三不”原则
黄奇帆说,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应遵循“三不”原则。一是不要“面面俱到”。技术创新有许多领域,一个地方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取得突破,而是要结合自己的长处,集中力量在某些领域攻关取得突破。科研开发最忌讳全面出击,全面出击的结果往往是一事无成。在国家层面上,需要突破的领域很多,但重庆如果在自己有比较优势的5—10个领域有所建树、崭露头角,就是实实在在地推动技术创新,为国家作贡献,尤其是如果在体制上率先进行重大改革探索,将在全国范围内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二是产学研结合不要搞“小圈子循环”,而是要以开放的姿态来推进。实践证明,闭门造车的产学研结合往往是没有竞争力,是不成功的,其症结就在于不够开放。产学研结合要想成功,必须打破本地循环,本行业循环,以开放的姿态在全球范围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优势互补,但求所在,不求所有。不管是本地科研成果、国内科研成果还是国外科研成果,只要能够与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合作,在重庆搭建的开放平台上实施产业化,就是对创新本质的最好体现。
三是不要让科研人才、领军人物做“多面手”。术业有专攻,科研成果出来后不要硬让不懂工艺、不懂产业、不懂资本运作的科研人才或领军人物来进行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否则就会“扬短避长”,耽误了成果产业化的时机,最终把科研成果糟蹋掉,好事办砸。
六大举措推进产业技术创新
重大举措主要包括6个方面:一是实施工业研发千亿投入计划,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5年内全市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R&D)投入1000亿元,占累计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占全社会投入的比重达到80%,主要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二是集中重点,引进和培育100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独立研发公司,开发100项战略性新产品和1000项关键新工艺,成为内陆地区最大的技术创新基地,工业整体技术水平与国外先进国家和地区差距缩短为5年,十大战略新产品全球市场份额列前3位,十大关键新工艺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三是通过鼓励产业上下游联动政策,推动建立10个具有创新能力、在国内具有重大影响的产业集群。在移动智能终端、精密模具成型、云端存储、精密数控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领域形成创新制高点。
四是以战略性新产品为牵引,通过体制创新,构建跨国别、跨地区的十大国际产学研联盟和十大成果中试基地,同时通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配置全球科研资源的风险担保机制,引导世界级科研机构、大学与我市龙头企业形成创新共同体。
五是以产业龙头企业为主体,建设工业前沿技术研究中心。中心实行理事会制度,对下属12个专业研究机构进行课题管理。中心设立产业前沿技术创新重大专项,资金来源1/3来自政府,2/3来自会员企业。
六是创新科研成果评估和产业人才评价培养机制。以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并带动形成重大产业,或占领产业前沿技术制高点为导向,采取多渠道设奖、多样化资金来源方式,对在国家级战略性新产品、新工艺和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企业和个人,由市政府主管部门予以重奖。对获得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奖项的研发团队领军人物,重庆市政府给予重奖,以此形成产业高端人才集群。通过实施“产业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培养和引进高端产业拔尖人才1000人以上。
会议还审议通过了《重庆两江新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事项。
马正其、童小平、凌月明、吴刚、王立军等参加会议。(记者 商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