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地方政务
 
挺起生态脊梁—广西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综述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1年11月30日 09时18分   来源:广西日报

        搭上高速前进的工业化列车,生态环境是否注定被抛弃?享受工业带来的财富和便利,洁净的水、清新的空气是否就成了奢望?

    作为经济“后进生”,一个主打资源型产业的省区,广西出人意料地走出了一条生态与工业共处的和谐之路。

    这一切,均缘于广西“生态立区,绿色发展”的全新战略思维,得益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持续推进。

    生态新思维 汇聚成共识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1月的广西,依旧阳光明媚、草木葳蕤,鸟鸣虫戏、蝶舞蜂飞……

    为实现绿色崛起,数年间,广西生态立区新思维一步步清晰——

    2005年,广西作出建设生态省区的重大决策,2007年,广西出台建设生态广西的决定;同年9月启动实施《生态广西建设规划纲要》;2010年,广西作出《关于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决定》,努力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

    数年间,不同场合,生态竞争力被自治区主要领导反复强调——

    “青山绿水是广西的资源、广西的财富。”“广西最大、最有竞争力的优势是生态优势,必须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做大做强生态品牌,致力打造最干净、最优美、最宜居的生态省区,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扎实推进广西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广西力争经过10多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努力,建成经济资源协调的科学发展之区、生态产业发达的生态经济之区、生态屏障坚实的优质环境之区、自然人文融合的和谐人居之区。”

    数年间,生态品牌的价值观和政绩观渐渐融入血液——

    “环境是生产力,生态是竞争力。”“发展经济是政绩,保护环境也是政绩。”“宁可发展慢一点,也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谋取一时发展。”

    ……

    生态立区、绿色发展的新思维,让广西收获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2010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广西考察期间,欣然题下了“山青水秀生态美,人杰地灵气象新”的对联。

    恢复“生态之肺”

    守护“生命之源”

    发展会带来破坏,但有些东西一定要坚守,比如各类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像一个个绿肺,涵养水源、净化环境,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恢复、维持广西生态系统的良好运转。

    凌云、田林两县境内,有一个桂西最高峰、广西第四高峰——岑王老山,广西岑王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环绕其周边。

    “这是个天然绿色水库”,岑王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吴龙敦说。共有44条河溪发源于这个森林生态系统型保护区,是珠江水系的源头、龙滩水电站和百色水利枢纽重要的集雨区和重要的源头之一,亦是700多处引水工程、30多座大小水力发电站和5.4万亩农田灌溉的水源。“它还是华南、西南地区乃至全国不可多得的生物资源宝库,目前已发现管束植物2391种。”为守护生命之源,吴龙敦和同事们在密林深处一呆就是10多年。

    位于凌云的广西泗水河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曾经是农民砍柴放牧之处,保护区边缘频现秃头光坡。如今,这里建起自然保护区,守林,护林,农民用拨付的专项资金,建起沼气池,自种饲料,圈地养羊。保护区休养生息,生态恢复,处处林密藤绕。在核心区,原始森林郁郁葱葱;在边缘地带,竹子、香椿、任豆树、酸枣树……织成一张密布的大网,成功击退石漠化扩张侵袭的脚步。

    11月,清澈的泗水河依旧奔腾,凌云县20多万人的生产生活用水得以保障。

    而凌云,亦是广西、广东的重要水源地之一。凌云县内,一处出水汹涌的山泉被极好地保护起来,并被当地称为“粤江源头”。“为保护源头之水,凌云不建大型工厂,县城内仅有的数家企业或搬迁或关闭。”百色市环保局调研员罗昌祝说。

    凌云泗水河,还是百色澄碧河的主水源。

    为保护好百色人民“头上的一盆水”,2009年的一番激烈争论后,凌云忍痛放弃一个投资8亿元、预期财政收入数千万元的硫酸项目。而2010年,凌云县的财政收入也仅仅1亿多元。

    恢复生态的凌云,把生态变成了财富:发展生态农业、林下经济,开辟茶园,大力发展有机茶、八角、桑叶等特色经济产业,生产山茶油,赚到了白花花的票子。

    在百色、河池,在全区各地,广西建起各类自然保护区78个,约占全区国土面积的6.17%,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6个;另外还有国家森林公园41个、地质公园6个、风景名胜区33个,它们维护着生态平衡,守护着生命之源。

    挺起绿色脊梁

    生态行动“显山露水”

    因为经济发展,广西曾经遭受污染之痛。

    痛定思痛。过去数年,广西挑战环保难题,全力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在林业建设领域,植树造林大提速,加强自然保护区综合管理,治理石漠化,实施退耕还林,建设各类防护林,保护湿地,发展林下经济,推广沼气,一个个“不毛之地”、“荒山秃头”逐渐消失;换来的是森林覆盖率全国第四,人工林、速丰林、经济林面积均列全国第一,农村沼气入户率居全国首位。

    2010年起,广西实施涵盖山上山下、城市乡村、道路河流、单位园区的整个国土绿化工程——“绿满八桂”,以实现“一座城市一片森林”、一个村庄一座“绿岛”,“一条干线一道绿色走廊”,让整个广西“有山皆绿、有水皆清”。

    在工业发展方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生态环保为导向进行产业布局,严格项目准入,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绿色工艺,淘汰关闭落后产能,清理污染欠账,铁腕实施节能减排,全力推进传统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兴产业。

    过去工业项目来者不拒,“处处点火,村村冒烟”;如今招商选资,严标准,高门槛,循环经济大放异彩:制糖业最先由“污染大户”变成“环保标兵”,电解锰环境综合整治全国领先。

    城市建设和管理,更重节能环保。城乡清洁工程、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3年攻坚战,结束了城镇污水直排入河的历史,成为西部地区第二个实现“县县建成污水处理设施”的省区。农村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开始破题,“污水横流,垃圾乱扔”现象初步转变,并逐步由城镇向农村延伸。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在发展布局中注重保护生态,在岸线利用中划出生态海岸线,不准布局工业项目。北海市将包括两个工业园在内的整个40平方公里城区,划定为禁燃区,在该区域内工业生产不能使用煤炭或重油做燃料;防城港市为更好地保护生态,对原来的产业规划进行调整,将准备建为物流园的红树林区,转而建成红树林生态实验园;为保护生态,钦州保税港区放弃唾手可得、利税丰厚的工业项目。

    一道宽阔而坚实的生态屏障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拉起,让中国最后一片净海守住“清白之身”。

    金秀,放弃考核GDP,以生态环境保护、旅游产业发展、城镇化建设考核取而代之。这个广西最大水源林保护区和珠江流域重要水源地,通过“卖风光、售特色”,使“世界瑶都”越叫越响亮,财政总收入由2005年的0.93亿元增至2010年的2.27亿元。

    柳州,广西工业重镇,一个与酸雨斗争了13年的城市,经过数年严厉的环保整治,最终从“全国四大酸雨城市之一”成功变身“中国十大美丽城市”。

    为保护漓江清澈,最大限度地“还绿于地、还地于景、还景于民”,桂林把城市发展重心向西迁移。2012年起,《广西壮族自治区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将正式实施,更给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贴上一道“护身符”。

    生态行动显山露水,生态名片越擦越亮。

    “十一五”期间,广西经济高位运行,不仅12个主要经济指标成功翻番,生态环境也同步改善,指标不降反升: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由91.3%升至96.9%,与贵州、广东、湖南3省交界的8个断面年均水质达标率达100%,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记者 莫艳萍 本报通讯员 何培谊)

 
 
 相关链接
· 周生贤在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成立会上讲话
· 西部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县申报工作正式启动
· 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在京成立 陈宗兴出席
· 2011海洋生态文明国际论坛举行 陈连增出席并致辞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