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新版上海地图大变脸。过去的城区地图,大多仅显示外环以内区域,但新地图则覆盖了东起浦东国际机场、西至青浦嘉松公路、南临松江新城、北抵嘉定城区的范围,总面积超过3000平方公里——上海城区,已经是个全新的概念。
早在10多年前,上海就已出台“一城九镇”规划,以疏散中心人口,带动上海郊区发展。大约五六年前,“一城九镇”规划被再次提出,新规划拟在每个郊区至少建一个工业园区。但一些地方却出现了为人诟病的现象:要么有“业”无“居”,白天热闹,晚上死寂;要么有“居”无“业”,只在晚上有人回家睡觉,成了一座“睡城”。
“十二五”期间,上海城市建设的重心将进一步向郊区转移,建立包括嘉定、松江、临港在内的7个新城。新一轮新城建设不能沿用以往的建设模式。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促进嘉定、青浦、奉贤南桥等新城加快发展,推动松江、浦东南汇新城的产业区与城区在规划、交通设施、社会事业等方面的配套衔接,进一步支持金山、崇明的新城和新市镇优化发展。
今年两会上,文汇报专访了市人大代表、松江区委书记盛亚飞,市人大代表、金山区委书记杨建荣,市人大代表、嘉定区长马春雷。言及新城发展,他们无一不把“产城融合”列为关键词。
市人大代表、松江区委书记盛亚飞: 两侧产业园纳入新城范畴
“一座城市,尤其是承担人口导入功能的新城,不应只具备单一的居住功能,更要注重就业、创业、生活设施、教育、医疗等功能的配套建设。这样的城市才有活力、吸引力。”昨天,市人大代表、松江区委书记盛亚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松江将在“十二五”期间重点促进产城融合发展,拓展新城发展空间,完善“一城两翼”格局。
松江新城始建于10年前,规划面积60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超过50平方公里。“与10年前的环境不同,周边沪杭高铁、申嘉湖高速公路以及虹桥枢纽等工程的建设,给松江新城新一轮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盛亚飞表示,结合这些变化,松江新城将把规划面积从60平方公里拓展至160平方公里,人口从60万扩容至110万。
值得关注的是,松江新城主城区东西两侧产业园区首次被纳入新城范畴。盛亚飞解释:“松江新城目前还是居住功能更强一些,就业等相关配套稍显弱势,这是新城发展必经的一个阶段性特点。产业园区纳入新城之后,在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一方面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也可以拉动城区范围内生产生活服务业的发展,更好地促进产城融合。”
“松江新城未来人口肯定突破百万,我们要让一部分松江新城人到上海(市区)去打工,一部分上海(市区)人到松江新城来打工,与中心城区形成有机互动。我们现在要研究的是,如何完善空间布局、城市功能,从单纯的居住功能提升到商务、生产、研发等城市综合功能。”盛亚飞表示,除了产业园区外,松江新城还将目光投向了与沪杭高铁、虹桥枢纽等重大项目的建设对接。
“在松江新城原来边界南侧近2公里有个高铁站点,我们将高铁开通与新城规划和功能的完善紧密结合,先后邀请了国内外众多知名设计公司进行几轮高标准规划设计。”盛亚飞表示,轨交9号线南延伸段将与高铁实现无缝对接,围绕地铁站点的城市功能综合体也正在建设中,松江新城将成为上海第一座与高铁以及城市轨交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新城,“未来的松江新城,背靠佘山,面向黄浦江,两侧是几十平方公里的产业园区,江边还有连片涵养林——产城融合、生态环保,十分美好。”
市人大代表、金山区委书记杨建荣: 谨防产业和新城“两张皮”
郊区是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广阔空间。“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市人大代表、金山区委书记杨建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实现产城融合,意味着城市与产业相伴而生,协同发展,让金山变‘金山’。”
“新一轮的郊区新城建设,要谨防产业和城市互相脱节的‘两张皮’现象。”杨建荣说,如果产城分离,市郊新城建设可能会面临巨大风险:没有产业的细胞,新城当地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绝大多数市民只能白天离城上班,晚上回来睡觉,新城就成了一座“睡城”;如果新城只见工厂不见城镇,没有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地,到了晚上,新城就成了一座“死城”。由此出现上下班交通“钟摆运动”也就不足为怪了。
杨建荣说,金山地处上海西南门户。“十二五”期间,金山将逐步构建沿亭卫发展轴和亭枫发展轴展开的“L型”、“1158”城镇体系结构,即:1个金山新城、1个枫泾特色城镇、5个新市镇、80个左右中心村,形成“城镇联动、双轴发展、绿心聚核、多点均衡”,“这一轮的发展中,金山要以产业和城市功能的结合作为突破点和着力点。”
他强调,金山新城、枫泾特色城镇的建设将围绕金山的主打产业全面推进。“城市功能如何与产业相配套,是篇大文章。”杨建荣介绍,除了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外,金山将围绕产业需求完善城镇功能,即便是教育、商业、公共事业等设施配套,也要细细讲究。杨建荣举例道,“比如,办什么样的学校?从产业发展来讲,精细化工、食品加工、汽车和零部件等,是金山的产业主攻方向。因此,在这里办研究型大学未必妥当,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反而更为贴切,投入产出会更好。”同理,交易市场、物流等城市配套,也要和产城融合的需求相匹配。
杨建荣说,城市的布局不能只强调某一功能,否则必定会产生副作用。比如,化工等产业过度集聚,会给环境造成很大压力;而人口密度过高,则会给交通造成压力,“产城融合就是要实现各方面的兼容和兼顾,既适合产业发展,也适合居住——工作的地方能够成为绝大部分员工的家,人流的‘钟摆运动’自然可避免。”
以产城融合为命题,金山正在紧锣密鼓地谋篇布局。杨建荣说,今后的枫泾镇将主导发展食品、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旅游等产业。除了当地的居民,这里也有相应人口导入。因此,要在保护古镇风貌的同时,按宜居城市的目标建设江南风貌、达到欧美水准的新镇,高品质的商业、医院、学校自然也不可缺。此外,新城建设也一定要有自己的特点,“枫泾是座有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古镇,在规划建设中,红枫白墙黛瓦将是它的特色元素。希望能将枫泾建成一座宜居宜业、经得起今后50年历史和人民考评的江南名镇。”
市人大代表、嘉定区长马春雷: 郊区吸引人才不能光靠产业
嘉定是上海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重要基地,到目前为止,共规划建设江桥、云翔、城北、黄渡4个大型居住社区,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预计新增人口30多万。想让这么多人免于奔波,最重要的就是要提供就近工作的机会。
“新城应该是‘健全’的城市。”上海市人大代表、嘉定区区长马春雷表示,新城建设首先要破解以往郊区建设中“业”、“居”分离的困局。依托于以汽车业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嘉定将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社会服务、宜居的生态环境来吸附中心城区的转移人口,为上海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令嘉定人欣慰的是,长久以来汽车产业链的布局,免去了寻觅新产业的苦恼。嘉定汽车城是国内唯一的汽车产业链最完整的区域,这个链条涵盖汽车的研发、制造、销售以及与之相关的文体产业。目前,嘉定已拥有50多个汽车研发机构和200多家规模以上生产汽车零部件的企业,今后还将引进投资机构,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效对接。
嘉定也是一个科技城,推动高科技成果产业化,做强高端制造业和做大有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代表着嘉定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但发展现代服务业不可盲目,否则容易导致区域之间的同质化竞争。马春雷表示,嘉定要把现代服务业作为对主打产业的配套,主要服务于实体经济。
产业的拓展需要大量人才;吸引人才却不能光靠产业。人代会期间,嘉定区市人大代表专题调研小组提交了一份调研报告。报告介绍,始建于2004年的金鹤新城大型居住区,到去年3月为止,签约入住人数仅占规划人口的50%。报告分析,市政配套设施薄弱,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建配套的不足,是导致郊区对市区居民缺乏吸引力的主要原因。
“以往郊区建设在这方面考虑不够完善,社会资源配置没能按照常住人口的规模及时增加。”马春雷表示,加强市政公建配套是未来5年嘉定新城建设的重要任务。目前,以交通为主体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在进行,随着轨交11号线的正式通车和周边重大市政道路设施的扩建,连接嘉定和上海乃至长三角区域的道路网络日渐清晰。“‘大血管’要四通八达,毛细血管则应该均匀分布。”马春雷所说的“毛细血管”是新城核心区的路网,“路幅无需太宽,密度要尽量大一些,方便当地居民来去。”
一批优质的教育、医疗和文化资源也正迁往嘉定。其中,华东师大二附中嘉定分校已经开始招生,上海交大附中嘉定分校年内正式启用;瑞金医院北院今年10月开张,嘉定妇婴保健医院今年3月启用,东方肝胆医院也将整体搬迁到安亭;保利大剧院、文化馆、图书馆、工人文化宫等文化设施,更是被安排在了新城最好的地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