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国土气象多部门建立地质灾害联动监测预警机制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2年04月13日 16时18分   来源:气象局网站

    记者从国土资源部获悉,国务院日前已批复《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在全国划分出22个崩塌滑坡易发区、17个泥石流易发区、12个地面沉降和地裂缝易发区,以及总面积128.8万平方公里的18个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十二五”时期,国土资源、气象、水利等多部门将建立联合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和短时临近预警应急联动机制。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和应急体系,基本消除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威胁,使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明显减少。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地质环境的人为扰动、特殊的自然条件以及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十二五”期间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形势更加严峻,防治任务十分繁重。《规划》指出,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重点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搬迁(避让)与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应急技术体系建设、科学技术研究支撑等工作,初步建立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在突发性地质灾害分布的山地丘陵区建立泥石流专业监测站(点)665个、滑坡专业监测站(点)1973个和24万处突发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矿山塌陷监测预警区30处,岩溶塌陷监测预警区30处,建设完善10处国家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研究基地。建立以县(市)为单元,以村镇为对象,国土资源、气象、水利等多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和短时临近预警应急联动机制。在缓变性地质灾害分布的平原区建立以专业体系为主的自然区域监测体系,完善重点地区地面沉降地裂缝专业监测网。

    同时,还将重点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建立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体系,对重大地质灾害成因研判、风险区划、监测预警、防控方法和防灾减灾技术标准开展研究等。

    据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规划》对全国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地质灾害区进行了高、中、低易发区的划分。其中,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主要分布在川东渝南鄂西湘西山地、青藏高原东缘、云贵高原、秦巴山地、黄土高原、汾渭盆地周缘、东南丘陵山地、天山、燕山等地区。高易发区面积112.7万平方公里,中易发区面积377万平方公里。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汾渭盆地和珠江三角洲。高易发区面积16.1万平方公里,中易发区面积28.4万平方公里。

    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国约有地质灾害隐患点近24万个,威胁人口1359万。本世纪前期气候变化和地震均趋于活跃期,强降雨和地震引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灾害将加剧,未来5至10年仍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期。(记者何孟洁) 

 
 
 相关链接
·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监测预警示范区作用明显
· 吉林省政府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
· 山东省价格监测预警管理办法公布 3月1日起实施
· 江西将建高速路气象监测预警工程加强道路安全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