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地方政务
 
浇筑监管“大堤”——广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综述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2年06月12日 08时55分   来源:广西日报

    这是一场异常严峻的考验。

    近几年,问题食品时有曝光,令公众揪心,食品安全不仅成为民众最关心的话题,也成为考验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这是一场刻不容缓的“围剿”。

    2011年,国家和地方渐启史无前例的食品安全整治风暴,从高层严词痛批行业道德滑坡,强调“重典治乱”,到各地各部门紧密部署,强化政府监管职责,保障一张安全的餐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举国瞩目。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广西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国务院关于食品安全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主体责任”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声琨,自治区主席马飚曾多次批示指示,对食品安全工作提出要求。

    为强化食品安全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监督协调,2011年5月自治区食品安全委员会正式成立,由自治区常务副主席和四位分管副主席分别担任主任、副主任,食品药品监管等25个部门作为成员单位,专门作为政府食品安全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下设自治区食品安全办公室,具体承担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随着全区食品安全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大,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品种的安全隐患得到有效治理,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受到严厉打击,全区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高。

    “严”字当头 加大专项整治力度

    针对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国家禁用高毒农药和兽药、养殖环节中使用“瘦肉精”等有毒有害物质、食品生产企业和餐饮单位滥用添加剂和使用非食用物质、无照经营食品添加剂等难点问题,广西监管部门开展了集中整治,严格规范食品市场秩序,有效保障了公众健康安全。

    在开展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工作方面,全区共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和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使用单位3.7万多家(次),发现违法违规单位146家,立案查处541起,涉案金额150多万元。

    在清查清缴乳粉专项行动中,广西强化生鲜乳收购和运输许可管理,严格执行乳制品生产企业原料检验、出厂批次检验制度和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驻厂监督措施,积极引导乳制品生产经营者诚信守法经营,并对全区所有生鲜乳收购站、奶牛养殖场、乳制品生产企业以及以乳粉为原料生产食品的企业进行了全面清查,确保乳制品及婴幼儿配方乳粉食品安全处于可控和追溯状态,做到100%建立全面质量安全管理保障体系、100%实现重要数据报送溯源全覆盖信息化系统监管、100%建立质量信用分级管理机制。

    “瘦肉精”、生猪私屠滥宰专项整治和肉品综合治理方面,广西强化对生猪养殖、收购、贩运、屠宰、集贸市场销售、餐饮消费和“瘦肉精”源头等关键环节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生猪私屠滥宰,查处私宰案件1800多起,逮捕涉案人员17人。同时,广西严把进口食品关,严厉打击边境非法走私冻品行为,监督销毁2000多吨走私冻品。

    为加强“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全区各地针对“地沟油”违法犯罪链条中掏捞、粗炼、收购转运、销售、使用等各个环节,多管齐下,摸底排查梳理线索,追根溯源查清犯罪链条,查处了一批违法案件,查扣问题食用油12万公斤,抓获不法分子11人,查处“黑作坊”5家,有效防止了“地沟油”流入餐桌。

    此外,广西还加强酒类经营备案工作,累计备案登记酒类企业2万家,大力推行酒类流通溯源制度,酒类批发企业随附单使用率达到100%,酒类零售企业随附单索取率达到90%。

    “防”字当头 强化风险监控能力

    为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应急管理,去年广西成立了自治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中心,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范围扩大至全区所有市县(市、区),共设立102个监测点(站),采集21类食品样品1.9万份,根据风险隐患,及时作出预警,有效地防止了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食品安全点多、线长、面广,涉及多个部门、多个领域,需要协同“作战”。因此,为有效防控食品安全事故,各部门加强了食品安全监督抽验,并对所有检测出的不合格产品,依法进行了处理,消除了食品安全隐患。

    ——农业部门开展速测法定性监测全区蔬菜样品15万多个,样品平均合格率99.38%,色谱法定量监测全区蔬菜样品5606个,样品平均合格率98%。

    ——环保部门完成了全区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任务并建立电子数据库。

    ——粮食部门在全区水稻主产区开展重金属、黄曲霉毒素、农药残留等项目检测。

    ——水产畜牧兽医部门抽检水产畜牧产品样品3039个,合格样品数为3023个,合格率为99%。

    ——工商部门加强对流通环节食品的快速检测,每月每个工商所快速检测不少于10个品种20个批次。

    ——质监部门在对全区乳制品、食品添加剂等生产企业分别开展三聚氰胺、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风险监测工作中,共对全区65家相关生产企业1238个批次的样品进行了风险监测,结论均为合格。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使用食品安全快检箱检测食品4613批次,检出不合格品种146批次,不合格率3.25%。

    ——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检验检疫进口不合格食品130批、货值977.58万美元,不合格率1.71%,监控进出口食品465个样品,2611个项次,监控合格率为99.57%。

    记者还了解到,为加强食品安全事故应急管理,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和要求,自治区政府还修订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了自治区、市、县三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体系,各市、县人民政府也制定了本地的应急预案。

    “信”字当头 构建长效监管机制

    为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规范食品生产经营行为,广西各监管部门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落实食品安全的主体责任,加大食品安全源头控制的力度。

    通过开展诚信体系建设,目前全区14个设区市在乳制品、肉类食品、葡萄酒、罐头、饮料等食品工业生产企业中开展诚信体系建设,240家列入市级试点的企业中,确定55家为自治区级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第一批试点企业,1家乳制品生产企业通过国家诚信体系建设评价,通过多种措施,督促食品生产企业经营者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制(修)订种植、养殖业地方标准,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认定无公害种植养殖农产品产地;创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示范店;创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14个、示范街106条。

    通过生产经营质量管理制度建设,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并落实岗位责任制、索证索票、进货验货、出厂检验、不合格产品召回等制度。

    为着力构建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自治区政府领导率队在区内外开展食品安全的深入调研,总结基层创造的经验和存在问题,学习外省先进经验,从破解难题入手,建设多层面的食品安全制度,努力推进食品安全工作依法长效管理的体制机制建设。

    为营造广泛的社会监督环境,广西还落实有奖举报制度,建立健全举报受理处置机制,通过加大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公众防范风险能力。(记者 董文锋 通讯员 许 恒)

 
 
 相关链接
· 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诚信,食品安全的基石
· 2012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启动 李克强作重要批示
· 李克强对2012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启动作出重要批示
· 黄明:严厉打击食品安全犯罪 执法公信促社会诚信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