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会科学是文化最基础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以来,陕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文化强省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来抓,充分发挥社科基金的示范引导作用,社科基金越来越成为推动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
十年砥砺磨炼,彰显地位作用
十年前,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众多人文社科专业的陕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还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社科研究很难获得经费支持,社科基金的规模、覆盖面和影响力还相当弱小。十年过去了,社科基金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形成了多层次项目资助体系,成为许多社科研究机构研究经费的重要来源,成为专家学者承担高层次项目的重要渠道。
过去的十年,是陕西社科规划管理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十年,也是取得显著成绩的十年。基金总量逐年增长,省级社科基金从10年前的每年30万元,发展到今年的300万元,获得的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从十年前的170万元增加到今年的2600多万元。资助项目总量逐年增大,省级社科基金项目数量从2003年的68项到今年的248项,获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由10年前的22项,跃升至2012年的141项,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重点、一般、后期资助、优秀成果文库和特别委托等项目上都有立项。今年6月,《人文杂志》喜获国家社科基金学术期刊首批资助,成为西北地区唯一获得该项殊荣的期刊,10月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考古与文物》又喜获第二批学术期刊资助,标志着这些期刊进入全国名刊行列。据统计,十年来,省级社科基金立项课题1670项,资助1100多万元,争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62项,经费近亿元;高校、社科研究单位对社科基金项目的配套资金累计也达到了数千万元。这些数字背后,呈现出十年来陕西社科基金不断发展、扎实推进的坚实脚印,折射出陕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积极健康、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
夺目的华彩离不开党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明晰的战略部署。2004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发布后,陕西及时制定出台了《实施意见》。2006年5月,陕西省委宣传部转发了陕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制定的《2006-2010年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纲要》。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2011年10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随后省委在下发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示范引导作用,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推出更多有分量、有影响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011年11月,省委宣传部转发了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制定的《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提出陕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紧密结合时代特征和陕西实际,着力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创新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富民强省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2010年8月31日,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四次代表大会暨成立30周年庆典在西安隆重开幕,省委书记赵乐际出席并作重要讲话。赵乐际在讲话中要求,全省社科界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深入研究综合经济实力上台阶的途径,积极探讨人民生活水平上台阶的措施,科学论证生态环境建设上台阶的办法,不断推出有深度、有分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使陕西成为哲学社会科学蓬勃发展的沃土。
2011年8月1日,省长赵正永主持召开省政府第14次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办法等事项。赵正永指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要通过建立优秀成果评价和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陕西的软实力。
2012年5月29日,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工作会议在西安召开。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景俊海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在全面建设西部强省的重要时期,在加快实施文化强省“八大工程”的重要阶段,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必须坚持基本遵循,聚焦时代主题,强化管理服务,努力开创陕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新局面。
这是催人奋进的号角,这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更高的要求。瞄准文化强省建设的宏伟目标,陕西社科基金工作将一如既往、责无旁贷地站在推动陕西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前沿高地。
立足学术前沿,回应时代呼唤
过去的十年,是硕果累累的十年。陕西社科基金着力加强基础理论和应用对策研究,着力加强学术的创造力和影响力,推出了一批具有重要价值和广泛影响的学术理论成果。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代表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成果。在2010年首批《文库》62部成果中,陕西有3部社科基金优秀成果入选:西安交通大学冯宗宪的《中国高科技企业成长问题研究》、西北政法大学汪世荣的《新中国司法制度的基石——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1937-1949)》、西北大学段清波的《秦始皇帝陵园考古研究》,受到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的通报表彰。陕西师范大学林乐昌的《正蒙合校集释》入选第二批《文库》,这是2011年全国70部入选成果中陕西唯一入选成果。该书的出版,对于深化张载关学研究,提升陕西文化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学术繁荣是推进理论建设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发展论》、《西部地区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源头防腐机制研究》等,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建设等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延安时期党在陕甘宁边区的执政经验研究》、《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应对各种困局的历史经验研究》等,彰显了陕西学科优势和学科特点。《21世纪价值哲学:从自发到自觉》、《侯外庐与20世纪中国思想史研究》、《非洲阿拉伯国家通史研究》等专著深化了对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一些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甚至填补了学术空白,引起国际学者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深入回答具有宏观性、前瞻性、战略性和综合性的重大问题。《中国建筑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增长力研究》、《西部地区社会协调发展中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陕西“人才强省”战略研究》、《西部资源富集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等等,敏锐把握当代中国和当今陕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一些重要观点和对策建议受到中央领导同志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省级社科基金项目《陕西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和比较优势研究》、《陕西保障性住房供给与房地产价格变动关系及后续政策研究》、《陕西碑刻产业化研究》等研究成果在陕西社科研究《成果要报》上登载,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关注和批示,一些建议被党委和政府决策时采纳。
一部部厚重的成果,凝聚着专家学者的心血和智慧。十年来,这些创新成果,深深融入西部强省建设的火热实践中,深深铭刻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历史画卷中。
依托项目平台,培养凝聚队伍
如果把人才培养比作种子的萌生,那么,社科基金便是催发种子的沃土;如果说凝聚人才需要黏和剂的话,那么社科基金就是质量效果俱佳的品牌黏和剂。
十年来,全省各高等院校和社科研究机构有上万人承担或参与了国家和省级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涵盖了哲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据统计,陕西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的85%,前期得到过省级社科基金的立项资助。通过主持、参与、完成高层次的项目研究,陕西社科界许多领军人物和优秀人才成长壮大起来,彰显了学术深度、提高了社会影响。这其中,既有陕西享誉全国的老一辈著名学者,如石兴邦、何炼成、赵馥洁、王玉樑、朱楚珠等教授;也有严谨治学、成果累累的中年学人,如:任宗哲、石英、曹飞、王诚安、周伟洲、林乐昌、张思锋、李树茁、冯宗宪、方光华、李浩、白永秀、张天恩、户思社、贾宇等等,他们以自己特有的劳动方式,将创造性的精神产品贡献给社会,推动科学发展。最令人欣慰的是,有一大批近年来获得博士学位、充满理想和朝气的青年学者,他们奋发图强、勇攀科学高峰、已经成长为教学和科研骨干,成为推动陕西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新生力量。
重大招标项目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层次最高、资助力度最大、权威性最强的项目类别,影响力、辐射力和带动性很大。近年来,陕西在首席专家素质、责任单位、科研团队、前期成果等硬性条件等方面有了很大提升,对立足陕西、面向全国,对全局性、关键性问题的把握,对热点、难点问题的关注,以及问题意识、对策价值、研究方法等有了很大提高。《张载学术文献集成与理学研究》、《黑水城西夏文文献整理与研究》、《陕西金文集成》、《关中地区出土西周金文整理与研究》、《陕西淳化枣树沟脑遗址发掘报告》等重大基础理论研究,对于中华文明传承、陕西文化强省建设意义重大。《中国人口性别结构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西部地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研究》、《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研究》等应用对策研究,其研究结论将对国家决策提供重要决策依据和学理支撑。
强化管理创新,服务专家学者
社科基金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导向性、示范性、学术性。十年来,陕西省社科基金管理工作始终在有效引导和科学管理中促进繁荣发展,不断提升社科规划管理工作科学化水平,推动着社科界更好地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
2011年,结合学习贯彻六中全会和省委《实施意见》精神,省社科规划办在对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现状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起草了《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期间陕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及保障措施,既充分体现了国家规划要求,又突出了陕西的地域特色。今年,重点结合省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战略目标,进一步谋划布局,突出研究重点,明确主要任务,兼顾当前和长远,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确保《规划》的贯彻落实。
社科精品是哲学社会科学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十年来,省社科规划办牢固树立国家水准、质量第一的理念,把精品意识融入社科研究项目管理全过程。坚守着这样的理念,十年来社科规划管理工作在评审立项、验收结项、宣传推广等各环节都有了诸多开拓性的“首次”:2004年,设立省级社科基金年度项目;2008年,设立省级社科基金委托项目;2009年,编纂《陕西社科研究成果要报》,为省委、省政府领导决策提供重要参考;2012年,严把立项“入口关”,设立重点项目;严把结项“出口关”,规划办工作会议集体审议申请结项项目;隆重表彰陕西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有突出成绩的专家、全省社科基金项目管理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纳入“三秦人才”资助范围;筹划设立省级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和重大招标项目;加强信息化建设,在陕西思想政治工作网上开设专栏,等等。
这一项项“首次”,彰显出陕西社科基金管理工作者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担当和价值追求。正是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中,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诚心诚意地和专家学者交朋友,满腔热情地给专家学者办好事办实事,认真听取社科界的意见和建议,社科基金才越来越成为服务专家的重要平台,成为省委、省政府联系知识分子的桥梁纽带,社科规划办也越来越成为全省社科工作者之家、理论工作者之家。
十年谱华章,凭风再扬帆。乘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劲东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陕西省社科基金将会推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三秦父老的精品力作,培养出更多植根实践、服务人民的优秀学术人才,为推动“三强一富一美”西部强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记者 魏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