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努力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李干杰副部长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第三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同事,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党的十八大刚刚闭幕之际,第三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即行召开,恰当其时,很有意义。我谨代表环境保护部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借此机会,我主要就立足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向大家介绍一些情况,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
党的十八大报告回顾成就、总结经验、制定蓝图、引领未来,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其中一大突出亮点,就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和部署。
党的十八大报告独辟专章集中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定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在于其“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是“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些论述和部署,既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将生态文明建设摆上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生态文明的内涵看,主要包括先进的生态伦理、完善的生态制度、发达的生态经济、适度的生态人居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前提,强调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利用和保护自然,给生态环境以平等态度和人文关怀,生态意识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完善的生态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要结合制度创新,把环境公平与正义贯穿到经济社会决策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发达的生态经济和适度的生态人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根本途径,绿色、低碳和循环经济应当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人的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应该适度,而不是过度,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而不是人凌驾、欺压自然。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和立足点,生态是生存之基,环境是发展之本,只有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树立以“和谐”为宗旨的生态伦理观念,建立以“协同”为基础的生态制度框架,推进以“循环”为特征的生态经济发展,营造以“适度”为准则的生态生活氛围,构筑以“优先”为前提的生态环境安全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本质上要求“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在“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多层次多领域,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根本变革,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还首次提出了“美丽中国”这一全新理念。美丽中国,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建设美丽中国,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历史阶段,党的十八大报告突出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与理念,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的紧迫性。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提出,是立足于“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历经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增长付出了过于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资源环境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目前,我国能源年消耗量占全球的19.5%,煤炭消费量相当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石油消费量一半以上靠进口。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是西方发达国家的4-5倍甚至更高,铁矿石、粗钢、氧化铝、水泥等的消耗量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粗放的发展方式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导致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必然是难以为继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结果,很可能是大多数人还没有享受到工业化的成果,而工业化的代价却已经把人们推向了绝境。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尖锐的矛盾,根本途径就是建设生态文明,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系统论述和战略部署,是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迫切需要,为提升发展质量提供了新的战略指导;是我们党深刻把握可持续发展时代潮流和当今世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趋向,作出的战略抉择;是对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回应,标志着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大提升。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部署,更进一步明确了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明确了加强环境保护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措施。
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出发点,是应对日趋严峻的资源生态环境形势;建设生态文明的落脚点,是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们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并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建设生态文明的着力点,更是处处贯穿了环保工作,涵盖了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积极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境保护新道路。环境保护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阵地,探索环保新道路就是通往生态文明的一个路标。我们必须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战略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引领者,遵循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积极探索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形成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力争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实践取得积极进展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大力推进各项环保重点工作,取得喜人成绩。超额完成污染减排任务,重污染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呈现逐年下降态势,部分环境质量指标得到比较明显的改善;提高环境准入门槛,有力淘汰了落后产能,以源头控制推动了产业优化升级;集中力量解决了一大批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有效地保障和改善了民生;大力实施“以奖促治”政策,扎实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促进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力度空前的环境保护,在理论上丰富和充实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在实践中积累和扩大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为进一步发挥好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作用,我们还系统谋划、积极探索在一个区域整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和模式,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初见成效。
第一,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的工作格局初步建立。多年的实践中,通过一个文件、三个阶段、六个层级、五大领域,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推进格局。一个文件指的是环境保护部于2008年制定发布的《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见》。三个阶段指的是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工作要求,形成的生态示范区、生态省(市、县)、生态文明建设试点,三个既相互联系,又循序渐进,标准逐级提高的阶段。六个层级指的是在实际工作中,生态建设示范区分为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区)、生态乡镇、生态村和生态工业园区六个层级来推进,并建立了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之间4个80%的体系要求。五大领域指的是生态文化、生态制度、生态产业、生态人居(包括生活、消费)以及生态环境,各类创建都包含这五个方面指标。第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基础得到夯实。制定发布了一系列指导和规范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的政策、制度、办法。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挂靠环境保护部归口管理,充分发挥了桥梁纽带、参谋助手和智囊作用。2011年在贵阳举办了第一届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经验交流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展,各地交流了经验,展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成果。连续举办七届生态省论坛,并召开了首次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会议,成为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机制。第三,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融入各地的发展战略,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公民的生态文化也得到培育、节能环保意识得到提升,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第四,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规模不断扩大。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海南、吉林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生态省建设,超过1000个县(市、区)开展了生态县(市、区)的建设,并有38个县(市、区)建成了生态县(市、区),1559个乡镇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在生态市、县创建的基础上,2008、2009和2011年,环保部批准了四批共53个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其中包括:一是已创成生态市、县的地区,直接转为生态文明建设试点,鼓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二是在一些重点流域如太湖、辽河干流,开展流域性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探索与流域治理目标相适应的“两型”社会建设模式;三是在一些跨行政辖区的区域,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鼓励他们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模式和跨行政区域的联动机制。通过生态省、市、县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的开展,涌现了一批可持续发展的典型,创造了一批不同自然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典范;探索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模式,各地在构建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等方面,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创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机制,逐步建立并完善了“党委政府直接领导、人大政协大力推动、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结党的十七大以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有五条经验贯穿始终:在生态文明的内涵把握上,注重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丰富和完善;在生态文明的实现途径上,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在生态文明的目标指向上,坚持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体系上,坚持继承发扬与创新改革体制机制;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方式上,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引路。
三、努力开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生态文明建设的现有成果仅仅是初步的,经验还很不成熟。未来一段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地探索实践。立足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从以下方面开拓创新、有所作为:
第一,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
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倡导全社会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调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以政府为主体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以行业为主体推动生产方式转变、以公众为主体推动生活方式转变。在媒体开设专栏,加强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做法和成效,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大力普及生态文明理念,发挥环保非政府组织作为政府与社会之间联系的桥梁作用,促进生态文明理念进行业、企业、学校、社区、家庭。
传统文化是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及相关组织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非常必要和重要。环境保护部将全力支持。
第二,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和制度
抓紧制定实施生态文明目标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按照国务院的部署,环境保护部正在抓紧制订生态文明目标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目前已完成初稿,正在书面征求地方意见。必须切实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制度,纳入地方党委政府绩效考核,努力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
积极创新环境经济政策,推进现有税制的绿色化,研究开征环境税。完善环保收费制度,提高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收费标准。改革环境价格政策,鼓励环境友好的技术开发利用。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平衡区域的协调发展。建立基于主体功能区和主要生态功能区的发展和生态环境政策、差别化的产业准入标准、生态补偿机制、多元化的环保投入机制、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
第三,进一步强化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重点工作
不断深化污染减排,全力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努力降低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实施严格的生态环境准入制度,提高准入门槛,控制“两高一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和推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确保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集中力量优先解决重金属、化学品、危险废物、细颗粒物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关系民生的环境问题。深化“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扎实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严厉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全力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和生态环境损害。这些重点工作将从不同角度和侧面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发挥有力作用。
第四,以环境保护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依据国务院发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我国国土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大类。其中,自然保护区是禁止开发区域的主体,重点生态功能区是限制开发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自然保护区方面,已有多年工作基础。截至2011年底,我国已经建立2640处自然保护区(不含港澳台地区),总面积149万平方公里,陆地自然保护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4.93%。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63处。但是,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下一步,将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精神,按照“尊重自然、保护第一;坚持法治、公开透明;创新机制,有效监管;分类处理、加快完善”的基本思路,进一步健全自然保护区监控体系,掌握基本状况;积极支持创建,严格对待调整;督办停补限批,提升监管效能;区分轻重缓急,解决遗留问题;鼓励公众参与,增强保护动力,促使各类挤占和影响自然保护区的经济开发建设活动得到有效防控,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到有效保护。
在重点生态功能区方面,环境保护部会同中科院于“十一五”期间编制了《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各地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下一步,将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严格准入、限制开发;落实责任、奖惩并重;示范先行、分步推进”的基本思路,加快划定生态红线;加强生态评估;严格生态准入;强化生态监管;施行生态补偿,促使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恶化趋势尽早得到遏制,主要生态功能区尽早得到恢复和改善,从而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提高生态服务功能。
第五,创新机制,加大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力度
按照“遵从规律、系统谋划;分类指导、循序渐进;夯实基础、多措并举;生态引领、全面发展”的基本思路,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格局,切实加大推动落实力度,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两型”社会取得实质成效,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社会实现和谐共生。具体工作上,一是要继续扩大生态省、市、县建设的规模,鼓励更多的地区开展生态省、市、县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打好基础。总结生态省、市、县建设经验、模式,评估建设成效,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二是要继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试点,推动各试点地区充分考虑本地资源、环境、区位特点、突出地方特色,探索两型社会建设的途径。三是要开展跨行政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试点,探索多地区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在试点基础上启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工作。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党的十八大为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方针,将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的伟大实践。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团结奋进、开拓创新,就一定能够走上生态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康庄大道,就一定能够早日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丽中国。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