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以来,我国东北地区雨雪不断、气温偏低、土壤解冻缓慢,备耕春播形势严峻。来自中央气象台的消息,4月9~11日,东北地区多降雪天气,一般为小到中雪或雨夹雪。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介绍,未来十天将有新的冷空气再次影响北方地区,气温偏低的状态仍会持续,东北地区气温比往年有所偏低。低温降水天气将对春耕带来不利影响。针对这一情况,中国气象局和东北三省气象部门进一步加大监测会商力度,积极做好各项春耕春播气象服务工作。
吉林:打好抗春涝保春耕保卫战
进入4月,吉林省已迎来两场明显的降雪,省内多地被皑皑白雪覆盖,土壤过湿,春涝严重,加之气温低、土壤化冻慢,至使全省备耕、春耕生产进度明显偏晚。吉林省各级气象部门及时跟进服务,为打好抗春涝保春耕保卫战提供有力保障。
在长春西郊广大农村,旱田仍处于封冻状态,并全部被积雪覆盖,土壤过湿,农民还无法开展旱田整地工作;在水稻种植区公主岭市秦家屯镇,目前虽然正值水稻育秧播种期,但是由于当地气温低、土壤过湿,全镇没有一户搭建水稻育秧棚,当地农民普遍反映水稻育秧播种工作将比常年推迟半个月左右。
针对严重春涝,吉林省各级气象部门加大土壤湿度、温度监测力度;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深入农村考察春耕生产农业气象条件,定期制作《农业气象服务专报》《春耕气象服务专报》上报至省农委等相关部门。气象专家建议因地制宜开展水稻育秧棚搭建、苗床整地工作;旱田区应及时关注天气变化,抓住未来晴好天气时机抓紧整地备耕。
据悉,严重春涝影响春耕情况在吉林省中部、南部产粮区非常普遍,据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4月8日土壤湿度监测数据显示,全省除白城、延边州、白山有少部分地区以外,大部分地区10厘米土壤相对湿度均超过90%,不利于开展春耕春播生产。吉林省农委7日统计,目前吉林省旱田已播种仅为10.72万亩,占计划的0.13%,且均为棚膜蔬菜和食用菌;全省水稻育苗31.7万亩,仅占计划的2.56%。全省大部分地区春耕春播较往年迟滞一周以上。
辽宁:春播期气候持续冷凉 加强会商与相关农事提示
春播在即,天气多变。日前,我国辽宁地区春湿情况加重,农事活动延迟。针对这一情况,气象部门及时开展监测预警,加强为农服务。 4月2日,辽宁省2013年大田作物适宜播种期电视会商会召开,辽宁省气象科研所牵头组织省级和14个地市的农业气象、气候预测技术人员,会商诊断春播面临的气候条件、墒情、地温现状、影响和趋势,对各县区水稻育秧、玉米播种的最佳适播期、最晚可播期进行了分析和预估。
据气象科技人员介绍,因为受去年秋季多雨影响,大部地区未进行秋整地,农民只能在土壤解冻后进行春季整地。但辽宁进入3月以来,先后有5次雨雪天气影响。雨量偏多4成,气温持续偏低,其中3月下旬偏低达3.5℃之多,导致当前土壤解冻缓慢、地温偏低和土壤偏湿,多地春小麦播种和春耕整地延迟。预计4月份降水继续偏多,气温偏低,土壤化通时间较常年偏晚2~4天,随着气温回升,融雪及返浆水将使平原、低洼地区的春湿情况加重,春季整地和播种农事活动将进一步延迟。
据悉,2012年入冬以来辽宁省降水量创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纪录。从2012年入冬到2013年4月2日(2012年气象意义上的冬季开始于2012年10月21日),全省平均降水量为138.3毫米,比常年同期(58.9毫米)偏多1.4倍,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大值,其中25个站突破1961年以来的同期极值,14个站为同期第2多值,6个站为同期第3多值;朝阳、凌源、喀左、瓦房店、长海、北宁、建昌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多2倍以上。
2012年11月中旬以来,大气环流出现明显的调整,极涡分裂南下,盘踞极地的冷空气开始向外扩散;乌拉尔山地区阻塞高压建立。这一阻塞高压有利于来自中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南下影响辽宁,与此同时,我国北方大部地区受到来自北太平洋异常的偏东南水汽及中纬度西风带水汽输送的共同影响,北方冷空气和暖湿气流交汇,因而造成降水异常偏多。
黑龙江:前期低温多雪形成春涝 气象专家忙支招
伴随春的脚步,勤劳的农民已开始为春种忙碌,但广袤的黑土地,此时却并无春的气息。记者在黑龙江省方正县看到,公路两侧的农田一片白雪,即使已经融化的积雪也无法渗入冰冻的土层,致使部分旱田变成“水田”。方正县气象局一位同志不无担心地说:“雪太大了,土地开化后一时半会儿进不到地里,春耕春种恐怕要受影响。”
秋雨多、冬雪大,加之春季气温低、回暖晚,今年黑龙江省春耕生产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
黑龙江省气候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宋丽华告诉记者,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去年秋季降水量偏多,出现了罕见的“埋汰秋”天气。封冻前农区大部土壤含水量较多,土壤充分含水后封冻,处于“湿封冻”状态;二是冬季降雪量是历史最多的一年,加重了涝情的发展;三是冷空气活动频繁,回暖慢,气象条件不利于积雪迅速融化和土壤散墒。
黑龙江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李亚滨向记者展示了这样一组数据:2012年秋季全省平均降水量为153.8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91%,为1961年以来历史第2位。与历年同期相比,全省大部地区降水量偏多2成以上,大部农区土壤湿度偏大,三江平原等主要农区大面积积水。据统计,气候因素致使去年秋季全省农村大部分地区水田整地、备土、做床不到三分之一;由于耕地泥泞,全省有近三分之一的玉米秸秆没有出地,这成为春耕生产的另一不利因素。
李亚滨出示的另外一组数据则显示,在2013年冬季,全省这种多雪天气一直延续。去年冬季全省平均降水量为53.2毫米,比常年偏多109%。而在温度方面,去年冬季全省平均气温为-17.2℃,比常年偏低2.6℃,加重了土壤锁水。
春雪加上较低的气温对本已形势严峻的春耕生产无疑是“雪上加霜”。在产粮大县双城,记者看到多数农田还是被厚厚的积雪所覆盖。新兴镇新胜村的农民潘洪喜和倪平东在自家地头,观察土地墒情。他拿锹一比量,地上的积雪有20厘米厚,几锹下去就能在雪里挖一个水坑。潘洪喜告诉记者,这叫“雪化土不化”,说明土地的温度还太低。“每年在这个季节都起垄了。现在雪没融化,地不能动弹。”潘洪喜说。
尽管如此,黑龙江各地仍旧抢前抓早、精心组织、强力推进,全面打响备春耕生产攻坚战。黑龙江省气象科研所的高级工程师姜丽霞建议,旱田抗涝播种技术措施应以耙雪散墒、抢早整地、科学晒种包衣、杜绝越区种植、适地适时催芽播种为主;水田抗涝播种技术措施应注重及早扣棚、备好床土、增温壮苗、搞好整地、精选种子和加强管理。“要结合气候来选择适宜的作物品种,将早、中、晚熟品种进行合理搭配。”姜丽霞补充道。
赵林是方正县松南乡主管农业的副乡长。自2月16日县里召开备春耕工作会议以来,他就没闲着,几乎每天都要走村串户,督促农民及早清理育苗大棚的积雪。他告诉记者:“现在主要采取人工除雪、机车拉雪、畜力耙雪等方法,加快大田融雪和散墒速度,对部分低洼明水地块,积极组织人力挖沟、疏渠,抢排田间明水,歇人不歇车,确保4月10日前完成春整地。”
黑龙江省气象局将备春耕气象服务作为当前工作重点,组织农业气象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同时,每天通过手机短信、电话、传真等方式把最新的气象信息传送到各村屯,对农户进行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省气象影视中心也通过专题节目,提醒农民朋友注意清理大棚及田间积雪,最大限度减少降雪低温寡照对农业的影响。
“预计四五月份降水偏少,同时大风天气较多,不会加重春涝继续发展。但未来气温正常,天气回暖仍较缓慢,春涝仍将持续。”宋丽华补充道。
气象专家解释东北降雪比往年偏多与对农业影响
4月2日,记者从中国气象局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3月,东北地区降雪较为频繁,东北三省平均降水量达15.6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25%。气象专家解释说这是正常的天气气候现象。
据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陈振林介绍,3月份东北大部地区降雪日数为3~9天,部分地区达9~15天。与常年同期相比,黑龙江中北部、吉林南部、辽宁北部与东南部等地降雪日数偏多1~3天。东北三省平均降水量达15.6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25%。其中,黑龙江中部、吉林中部、内蒙古东北部部分地区最大积雪深度达30~40厘米,局部超40厘米,气温较常年同期普遍偏低2~4℃。
针对东北地区降雪偏多的状况,陈振林解释说,这主要是受冷空气影响造成的,暖湿气流在此交汇,加上有利的水汽输送条件,使得降雪增多,这是一种正常的天气气候现象,不仅仅是我国东北地区,3月英国等欧洲国家也出现了较强降雪天气。
陈振林同时提醒说,降雪增多和气温较低对土壤解冻、地温回升及土壤散墒不利,影响播种进度,不利于春耕整地和畜牧业、设施农业生产。气象部门会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提醒农民抓住有利的时机,尽快降低湿度,增加地温,确保能够及时播种。
据悉,针对当前春耕备耕中存在的问题,农业部组织开展东北抗春涝保春播攻坚战、西北西南抗旱促春管保春播攻坚战、长江中下游水稻集中育秧促增产攻坚战等春耕生产“三大攻坚战”。4月2日,农业部在黑龙江召开东北四省(区)抗春涝保春播座谈会,分析春耕生产形势,部署抗春涝保春播工作,打响春耕生产首个攻坚战。
农业部表示,目前东北地区春耕备播工作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十分严峻。春涝面积大,东北地区1/4耕地过湿;气温低回暖晚,影响整地播种,对此各级农业部门要紧急行动起来,加快除雪散墒、加快春整地进度、提高播种质量,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全力打好抗春涝保春播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