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述学是研究两河流域(包括今伊拉克境内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中下游地区和叙利亚东北部地区)及邻近地区出土文献的综合人文学科,涉及古代西亚的政治、经济、历史、法律、文学及艺术等各方面。我国亚述学是世界亚述学的一支,如何在实践中适应诸如世界古代史等学科的研究和教学需要,是我国亚述学学者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形成两中心多点分布的学术格局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拱玉书表示,“亚述学在世界古代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亚述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所在地域被称为‘古代东方’,地处亚洲,较之希腊、罗马和埃及,与中国更加贴近,文明形态与中国古代文明更为接近,对研究中国古代文明更有参考价值。以比较的视角来审视古代文明,尤其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古代中国文明,将是中国学者在未来研究中的优势。我们将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比较研究中。”
十年前,我国只有东北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两个亚述学研究中心,相关研究学者也仅限于这两个中心。现在,除传统研究中心外,西南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也有了从事亚述学相关研究的学者,中国亚述学研究形成了两中心多点分布的学术格局。
据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教授吴宇虹介绍,我国有七八位亚述学者能够运用楔形文字进行独立学术研究。中国的亚述学研究取得了不小的进步,成为国际亚述学界的一支新兴力量。在人才培养上,东北师范大学是传统研究阵地,编著了学习阿卡德语楔形文字的中文教材,同时也使用国际教材,培养了数十位硕士和十多位博士。其中三位博士毕业后,先后在厦门大学、西南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建立起亚述学硕士研究点。拱玉书介绍说,十多年来他们在本研究领域培养了6名博士和6名硕士,其中欧阳晓莉后来在美国哈佛大学攻读亚述学博士,现在在复旦大学任教,是中国亚述学研究的后起之秀。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海峰是东北师范大学培养的亚述学博士。他在西南大学制定了初步的亚述学硕士人才培养计划,已于200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如果两三年后可以招收博士研究生,形成比较完善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西南大学有可能成长为国内研究亚述学的另一中心。”李海峰告诉记者。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献华是英国剑桥大学东方学院的亚述学博士,他告诉记者,四川大学已经开设亚述学方面的研究生和本科课程,希望经过努力,能够培养出一支体现学校特色、展示亚述学学科生长点的学术队伍。“我特别希望和年轻人合作,培养一批国际化的青年学者,使亚述学研究在中国传承下去并成为特色学科。”吴宇虹表示。
以持续性积累提升亚述学研究
“乌尔第三王朝贡牲中心档案重建工程”是吴宇虹的一项已经进行了十年的科研项目。该项目所利用的泥板文书档案出土于伊拉克的一个村庄,总计两万余片,由于出土时全部文书已被打乱,必须将散落的文书整理归纳,才能展开深入研究。“在研究乌尔帝国财政部门即贡牲中心的出土文献上,我们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吴宇虹说。从2005年以来,他已经完成了20多部重建和研究的档案,获得了苏美尔历史研究中最详尽的史料。
李海峰告诉记者,他一直关注两河流域的经济活动,2006年申请了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古巴比伦时期不动产经济活动研究”,对古巴比伦时期土地、房屋等不动产的买卖、租赁及继承等活动有了初步的认识,形成专著《古巴比伦时期不动产经济活动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古巴比伦时期和新亚述时期是两河流域文明最重要的两个发展阶段,李海峰计划继续对新亚述时期的经济活动进行研究,对两个时期的经济活动进行一个对比,并以新亚述时期的经济活动为主题成功申请立项了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亚述时期财产买卖与借贷活动”。
亚述学研究需更大支持
“中国的亚述学只要有学术带头人开拓方向,培养出能够识读楔形文字和分析归纳历史文献的青年学者团队,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共享的便利,展开更加全面而深入的多方面研究,我们的学者队伍就一定会在国际亚述学界崛起。”吴宇虹对亚述学前景充满期待。
不过,现实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也很多。由于学科规范形成于欧美,我国的亚述学缺乏独立性。李海峰介绍,在原始资料方面,虽然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发达,国外的论文、著作及原始楔形文字泥板的拓片都可以看到,但毕竟我国没有任何一块泥板,我国学者的研究只有等待国外学者公布资料之后才能进行,研究具有滞后性。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美国国家科研基金支持,现在正在进行一项工程——把世界所有已发现的泥板文书都扫描下来,包括临摹版和照片版的图片,然后在数字化图书馆全部免费开放。现已上传了5万余幅照片和10万余份楔文文书的拉丁化资料。吴宇虹认为,这对我国的启示是,国家可设立人文学科基金,特别是博物馆收藏品收集基金,将国际上宝贵的人文遗产合法购买并收藏到我国的博物馆中普及展览,让学者进行研究;或者设立国际化考古基金,让我国学者走入西亚古国研究领域,进行国际合作发掘,从而第一时间进行新出土泥板文书的研究和发表工作,提高学术创新能力。(记者 郝欣 曾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