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高校陆续开设公共史学研究中心鼓励公众书写历史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3年11月15日 15时38分   来源:社科院网站

    ■公共历史是感性的历史、周边的历史,是活生生的个人体验,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经历与珍藏来书写历史

    ■公众史家的记录细节丰富、生动鲜活,对历史研究有着独到的意义,但记录者大多未受过史学训练

    ■历史研究的队伍肯定不需要太多,但历史书写队伍越庞大越好

    珍藏了几十年的考卷、记了几十年的账本、一段沉淀在心底的记忆……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经历与珍藏来书写历史。在国外,这样的人被称为“公众史家”,他们的记录越来越被专业的历史学家重视。昨天,在苏州开幕的首届全国公共历史会议上,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的历史学家们一起探讨如何打破学院与公众之间的藩篱,让公众史家参与到历史的印证、记录与研究中来。

    民间“史家”作品生动鲜活,但缺乏史学训练

    对于国内公众而言,公共史学仍是一个陌生名词。其实,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就首次正式建立了名为“公共历史学”的学科。其目的在于扭转自20世纪初以来精英史学与民间渐行渐远的趋势。

    公共史学是以基础历史学研究为依托,通过人才培养,将历史学方法运用于诸多公共与私人领域,如政府与企业政策、文化遗产的管理与保护及历史解释、会展与商务、信息搜集与管理、媒体与影视、社区及家族历史、公共历史教育等。一言以蔽之,公共史学是为社会服务、面向大众的应用型历史学。

    “比起专业研究,公共历史更为重要的一面是,它是感性的历史、周边的历史,是活生生的个人体验。”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教授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公众对自身经验、记忆的记录产生了极大兴趣;另一方面,十多年来,口述历史、民间历史研究和写作事实上已有很大发展,走到了学院规范引导的节点。

    与会的68岁老人周新民对写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不仅收藏成绩单、考卷等“古董”,还特别喜欢写一些记录历史的文章。他所写的《南市太平村火灾散记》、《二战期间的峨眉路400号》等还在一些报刊上发表。

    苏智良告诉记者,这些公众史家的记录细节丰富、生动鲜活,对历史研究有着独到的意义,但由于记录者大多从未受过史学训练,故而他们记载后引出的观点常常会有偏颇。他就周新民的一篇新作举例,上世纪40年代的一张《申报》上有篇消息称“某小学被炸毁”,周认为自己曾就读过那所小学,明明当时没有被炸,因此认为《申报》的记载有误。“但他仅凭记忆,就提出这个观点,显然不太可靠。”苏智良说,“至少还应找到其他史料,比如照片、文字记载,加以佐证才行。” 

    使人人都成为自己的历史学家

    很多历史学家认为,中国的公共史学要发展,对公共史家进行一定的专业训练很有必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旭东介绍,国外的历史学家非常注重与公共史家的交流,经常和他们一起讨论,帮助他们拍摄、剪辑具有史料价值的纪录片,还会邀请他们到课堂上与学生交流。

    据悉,为将公共历史逐步纳入传统学科体系,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于今年陆续建立了公共史学研究中心、历史教育比较研究中心。各高校历史专业都开始筹划创设公共史学专业硕士点。

    宁波大学教授钱茂伟认为,历史研究的队伍肯定不需要太多,但历史书写队伍越庞大越好。历史专业的学生,首先可以成为公众史家,其次才考虑成为专业史家。他表示,除了专业学者参与到民间历史研究中之外,应当鼓励广大业余爱好者来参与大小历史的书写与解释活动,尤其是学生与老人,从而有可能使史学由小众之学成为大众之学。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徐善伟对记者说,公共史学的学科化将一方面打破学院与社会之间的藩篱,另一方面打破专业史学家与普通大众之间的藩篱,使“人人都成为他自己的历史学家”。 

 
 
 相关链接
· 社科院:电子商务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和社会转型
· 社科院主办的全球能源安全智库论坛日前在京召开
· “全国地方社科院院长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 社科院在京发布新媒体发展报告
· 图表:社科院绿皮书: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存五大问题
· 社科院院长王伟光:汇聚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