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27日电(记者张旭东)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分析小组27日首次发布2005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国家外汇管理局还宣布,今后将每半年发布一次报告。
外汇局有关负责人称,自1985年我国开始公布年度国际收支平衡表,2001年以来按半年度公布,通过国际收支平衡表可以了解我国对外经济发展变化的情况。
鉴于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专业性强,为便于社会各界了解国际收支全貌,解读国际收支数据,分析国际收支运行情况,外汇局决定今后每半年公布一次国际收支报告。这有助于及时了解国际收支状况,分析其变化的原因,揭示潜在风险,预测其未来走向,对于宏观经济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中国外汇储备增长迅速,中国采取的外汇政策举世瞩目。而维持国际收支平衡,也成为我国宏观调控中的重要目标之一。
此次发布的报告,介绍了2005年上半年国际收支变化的主要特点,分析了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与国际收支的互相影响,对当前国际收支运行的总体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评价,对国际收支趋势和下一步政策取向进行了预测。(完)
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成当前政策取向
新华社北京11月27日电(记者张旭东)国家外汇管理局27日首次对外发布的《中国国际收支报告》在政策展望时称,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国际收支风险是指未来可能引起国际收支较大逆差,进而发生对外支付能力不足和发生货币危机的各种潜在因素。一般来说,国际收支风险包括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内部风险包括:国内经济增长减缓甚至衰退、通货膨胀率大幅上升、金融体系不健全、巨额外债、汇率机制缺乏弹性等。外部风险包括: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引起的外部需求不足、外部金融动荡的传染、国际短期资本冲击、国际政治经济的一些突发性因素等。国际上一般认为,经常项目较大逆差是引发国际收支危机的主要隐患。
报告分析,我国货物贸易出口增长较快,进口增长相对缓慢,顺差大幅增加,贸易摩擦增多,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应进一步提高,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应继续控制。短期外债等波动性较大的资金流入增长较快,一旦形势变化,存在集中流出的风险。外汇储备增长较快,应注意由此对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等方面的影响。
报告显示,我国上半年经常项目顺差达到673亿美元。从进口支付能力看,我国外汇储备充足,相当于14.3个月的进口额。从债务偿付能力看,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与短期外债的比例为503.2%,远高于国际公认的100%的警戒线;偿债率为2.1%,远低于国际公认的15%的警戒线。
外汇局表示,根据当前形势,近期我国发生国际收支危机的风险较小。报告预计下一阶段相关政策取向是:促进贸易结构调整,在继续保持出口增长的同时,扩大进口,缩小贸易顺差;切实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稳妥有序地拓宽资本流出渠道,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和管理;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调节国际收支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