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成都12月27日电(记者杨三军)1998年至2004年,中央用于防洪建设的投资达1607亿元,最新研究评价显示,长江、黄河、淮河、松花江等我国大江大河主要河段,已基本具备防御建国以来最大洪水能力。这是记者从国家防总在此间召开的相关会议上了解到的。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说,经济社会与水旱灾害关系密切。经济社会愈发展要求水旱灾害的防御能力愈高,若水旱灾害的防御能力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则水旱灾害将严重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正确评价目前我国的防御水旱灾害能力十分必要。为此,今年下半年,国家防总、水利部组织有关专家,对目前我国的防御水旱灾害能力作了基本评价。
据鄂竟平介绍,建国前,我国防洪工程数量少、残缺不全、质量差,防洪能力很低,洪涝灾害频繁。建国以后,我国对大江大河进行了大规模治理,兴建水库、整治河道、加固堤防、开辟蓄滞洪区等,至1998年草创了由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组成的防洪体系。特别是1998年长江、松花江大水后,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决策,加强了大江大河防洪能力的建设。
1998年至2004年,中央水利基建投资达2411亿元,其中用于防洪建设的投资1607亿元,占同期中央水利基建总投资的67%。截至2004年底,全国累计建成江河堤防27.7万公里,其中达标堤防长度9.5万公里,保护人口5.31亿人,保护耕地6.58亿亩。建成各类水库85160座,总库容达5658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460座,总库容4147亿立方米。评价表明,当前大江大河主要河段已基本具备了防御建国以来最大洪水的能力。
目前,长江初步形成了由水库、堤防、蓄滞洪区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特别是长江中下游3900多公里干流堤防已基本达到了规划的防洪标准,防洪能力明显增强。依靠堤防工程并合理使用分蓄洪区,荆江河段可防御40年一遇的洪水,城陵矶、武汉、湖口附近区可防御1954年型洪水(最大30天洪量约200年一遇)。三峡工程发挥作用后,配合使用蓄滞洪区,荆江河段防洪标准超过100年一遇,城陵矶、武汉、湖口等河段可防御超过1954年量级的洪水。
建国以来,黄河中下游堤防经过四次大规模的加高加固,修建了三门峡、陆浑、故县、小浪底等4座水库,开辟了东平湖等蓄滞洪区,形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防洪能力大大提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