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令人瞩目:
建设银行在香港成功上市,创下了近年来全球资本市场的多项记录;中国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工作稳步推进,明年将有望在境外上市;经过财务重组之后,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各项改革也在加快落实……
自2003年12月30日国务院决定向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注资225亿美元以来,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进展顺利,并已取得显著成效。几家银行按照国际标准不断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切实转换经营机制,着力加强内控机制和风险管理制度建设,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益。
作为改革的一项重头戏,改制银行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要求,搭建了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框架,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之间各司其职、有效制衡、协调运作的机制逐步形成,公司治理机制开始发挥效用。
中行、建行今年先后向全球招聘高级管理人才,显示了对改善经营和管理现状的决心。与此同时,改制银行积极健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加大了内部管理工作力度,员工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股改给三家银行带来的变化直接体现在财务报表上,就是盈利能力的提升和资产质量的改善。数据显示,三家银行资本充足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盈利能力持续跃升的同时,风险管理水平和财务实力不断提高。
种种迹象还表明,自改革以来,各家银行积极推动金融创新,不断向社会推出全新的金融产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同时,这些银行更加重视服务质量的改善,服务水准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成果能否得到市场的认可,公开发行无疑是一块试金石。继交通银行圆满上市之后,建行的成功上市被业内称为全球资本市场近年来最成功的一次公开发行。建行首次公开发行的发行价、市净率(股票价格与每股净资产的比值)、市盈率(股票价格与每股收益的比值)等指标都达到甚至超过一些国际先进银行的水平,也是近年来大型国企境外上市的较高水平,国有资产得到了有效的保值增值。
这一切表明,国有商业银行正在实现机制和体制的双重跨越,这场改革必将有力推动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走过2005年,银行业改革必将迎来更大的挑战,也有着令人期待的机遇。(记者 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