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第七届亚洲艺术节,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佛山,一个粤中地级市,以其独特的风情,打开了岭南文化的一扇窗口。透过这扇窗,我们看到,一个底蕴十足的文化广东在前行。
作为经济强省的广东,“文化要素”正成为新一轮发展的内在推动力。为“建设文化大省”,广东各地市结合当地实际,挖掘传统资源,展现特色文化品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而各种文化设施也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
新亮点:文化活动叫响品牌
搞企业,要创名牌。抓文化,也要创名牌。广东以品牌意识,创造文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并充分利用市场运作机制,打造出了一批全国乃至世界性的“文化节庆”、“文化会展”的文化品牌。
广东佛山成功举办的第七届亚洲艺术节,是全亚洲的文化艺术盛会;2005年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成为我国唯一国家级的纪录片专业大会;由国家文化部和广东省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国际音像博览会,引来国际业界的眼球;规模浩大的南国书香节,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出版发行商和海外华文出版商参展;中国音乐金钟奖永久落户广州等等。
文化节庆和文化会展是广东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活动的举办,进一步增强了广东地域的综合竞争力,也让国内和世界更加了解广东。
新基础:设施建设构筑未来
总投资超过10亿元的广州歌剧院奠基动工、总投资5亿元的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改扩建工程启动……未来几年,广州新图书馆、广州新电视塔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将一座座崛起。
目前,广东省文化设施建设已全面铺开,它包括标志性大型文化建筑、艺术院团创作演出基地、专业演出场馆、博物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同时,广东为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提供着广阔的空间。
据广东省文化厅介绍,从2003年起,广东省政府就拟定计划,在未来的6年时间内,将投入78亿元用于各项文化事业的建设。另外,广东还将用4年时间,扶持东西两翼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385个。
新模式:公共服务延伸基层
构建和谐社会,不仅要缩小经济差距,还要缩小文化差距。广东在全国率先大胆地提出了“创新思维促进文化事业发展,借鉴物流管理盘活文化资源”的改革思路,破解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看书难、看展览难、看戏难的问题。在这种思路的导向下,“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流动演出网”的建设定位在欠发达地区,为基层人民群众提供了享有与大城市居民一样的文化服务,为构建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新的模式。
按照计划,到2010年“流动图书馆”将建成约100个分馆的流动图书馆群,覆盖广东全省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动博物馆”仅2005年上半年,总参观人数达到80万人次,受到当地群众的热捧,称赞这样的展览是活的教科书。“流动演出网”则使受惠群众更加广泛。
新魅力:文化遗产展现底蕴
广东具有深厚的人文积淀,南粤先民在长期的劳动与生活中,形成了种类繁多、风格独特、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种民间音乐、民间曲艺、民间戏曲、民间美术和民间工艺遍布广大城乡。目前,广东共有75个项目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民间文化是文化大省建设的“根”,在挖掘保护的同时,广东各地还积极推动民间艺术的创新。通过展览会、艺术节的举办,广东尽情地展现文化之根,唤起全社会的重视。
9月湛江举办的“红土文化艺术节”,组织了民间艺术大巡游。汕尾市举办的首届泛珠三角民间艺术节,展现了泛珠三角地区民间艺术的特色魅力和深厚底蕴。11月的“2005岭南民间艺术汇演”更是汇集了潮州大锣鼓、麒麟舞、客家山歌等50多个节目,20万群众近距离地欣赏了色彩缤纷的民间艺术。而第九届广东省艺术节的一大亮点,就是花朝戏、西秦戏、白字戏在阔别广东省艺术节舞台10余年后重新参演,使观众有幸一睹稀有剧种的独特风采。正如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杜佐祥说:“2005年,可谓是广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