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我国启动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区域规划试点工作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1月10日   来源:经济日报

    记者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了解到,编制旨在打破行政区划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是进入“十一五”时期国家提出的明确要求。目前国家已经启动长三角、京津冀地区的区域规划试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以此为全国的区域规划积累经验。其中长三角的区域规划编制工作有望于2006年3月完成,届时规划所涉及的各地区都将严格按照规划的要求去做,并制定出符合当地经济特色的发展规划。

    新年伊始,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杨朝光,向记者介绍了正在进行的各地区编制区域规划的情况。他说,加强区域统筹,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长期重要任务。

    杨朝光所长谈了“十一五”时期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那就是: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进程,强化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山东半岛、辽中南等经济核心区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继续稳步推进西部大开发,在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有效发挥成渝地区、关中地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大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力度,深化扶持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政策措施;以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地区等重点区域为依托,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为实现上述发展思路,编制区域规划的任务迫在眉睫。区域规划是以跨行政区的、以经济联系密切地区为对象的规划,是国家总体规划在特定经济区的战略部署和具体落实,也是政府调控和管理地区经济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市场机制主导下的区域合作不断加强,迫切需要通过编制区域规划来指导和协调地区经济发展。

    区域规划编制是个系统工程。首先,要针对各地区共同关心、单个省区市难以解决的重大问题提前进行研究和规划论证,同时,要突出区域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协调功能,使各地方对难以单独解决的重大问题达成共识,并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要避免以往规划编制过程中避实就虚、绕开矛盾走的做法,防止再度出现长期以来存在的“规划规划,墙上挂挂”的现象。(记者 王晓雄 张苏娅)

    新闻背景:率先转轨的长三角  

    2005年前3季度,在全国GDP增幅同比回落0.1%的同时,长三角区域GDP增幅同比回落却达到2.6个百分点。但长三角并没有让出“领跑者”的位置,而是正在进入调整增长方式的“变局”。

    从统计数字上看,长三角的发展仍跑在中国前沿,且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的结构在向更合理的方向调整。2005年前三个季度,长三角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的比重仍然在进一步上升。其中,GDP占全国的比重达到22.7%,同比提升了0.6%;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达到35.8%,同比上升了0.8%;到位外资占全国的比重达到41%,同比提高了5.9%。只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贡献度的绝对值下降,占全国的比重同比下降了1.2个百分点。

    在长三角中心区域的一些地方,人们已经开始酝酿,不再把招商引资、GDP增长、财政收入水平等作为考核地方干部的最重要指标,取代它们的将是社会的和谐度、人民的满意度以及地方竞争力等指标。长三角作为一个区域经济体,开始真正从务实的角度进行区域经济的整合。作为我国首批国家级区域经济规划,长三角区域规划即将于2006年3月问世。而自宏观层面获得解决路径之前,长三角16个城市已经开始对彼此间的竞争、合作与发展进行整合。目前,长三角区域合作涉及交通、旅游、生态环境治理、信息资源共享、人力资源等广泛领域,有些已见成果。【徐寿松 姜帆 裘立华(据新华社)】

 
 
 相关链接
· 商务部: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开展迈出了重要步伐
· 十一五期间区域经济发展将推进政府职能转型
·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海南走区域经济合作新路
· 人民日报评论员:促进区域经济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 泛珠三角区域新通关模式运行 促进区域经济合作
· 京津沪渝四大直辖市领跑中国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