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湿地数量仍在减少
新华社北京2月1日电(记者董峻)国家林业局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目前全国自然湿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的趋势仍在继续,湿地生态系统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这位负责人说,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我国现存自然或半自然湿地仅占国土面积的3.77%(全球湿地约占陆地面积的6%)。湿地面临的主要威胁有五个方面:
——长期以来人们对湿地生态价值和社会效益认识不足,加上保护管理能力薄弱,一些地方仍在开垦、围垦和随意侵占湿地,特别是近两年一些地方出现了把湿地转为建设用地的错误倾向。
——过度利用生物资源,导致重要的天然经济鱼类资源受到很大破坏,严重影响这些湿地的生态平衡,威胁其他水生物种的安全;对红树林的围垦和砍伐已造成红树林湿地大面积消失。
——不合理利用湿地水资源,使一些地区尤其是西北和华北部分地区的湿地严重退化;一些水利工程的修建,挖沟排水,导致湿地水文发生变化,湿地不断萎缩甚至消失。
——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给湿地水体带来了严重污染。
——由于大江、大河上游的森林砍伐影响了流域生态平衡,使河流中的泥沙含量增大,造成河床、湖底淤积,使湿地面积不断减小,功能衰退。
这位负责人分析说,没有专门的湿地保护法规是制约当前湿地保护工作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导致许多对湿地的破坏和利用行为无法可依。由于没有鼓励合理利用的激励政策和限制无序开发的制约政策,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工作基本没有开展。同时,我国湿地自然保护区布局还很不完善,只有约40%的天然湿地在保护区内得到较有效的保护。(完)
全国湿地保护工程正式启动实施
新华社北京2月1日电(记者董峻)国家林业局2月1日发布消息,全国湿地保护工程日前正式启动实施。今后5年国家将投资90亿元优先启动湿地保护、湿地恢复等4项重点建设工程,使我国半数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国家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由国家林业局、科技部等8个部门共同编制的《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年)》,将全国湿地保护按地域划分为8个湿地保护类型区域,安排4项重点建设工程:
——湿地保护工程。重点对我国已建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重要湿地范围及周边敏感区域内已建的地方级保护区及少量新建保护区进行建设,计划从现有的473个湿地自然保护区中选择222个投资建设。
——湿地恢复工程。重点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重要湿地区域内的退化湿地进行恢复。在吉林向海、黑龙江扎龙、黑龙江洪河、山东黄河河口、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段河滩、河北白洋淀、衡水湖、新疆塔里木河下游、内蒙古黑河下游居延海、太湖、滇池、山东南四湖等急需补水的重要湿地实施生态补水示范工程。
——以建立不同类型湿地开发和合理利用成功模式的可持续利用示范工程。在典型地区建立国家级农牧渔业综合利用示范区、农(牧渔)业湿地管护区、南方人工湿地高效生态模式研究示范区。开展滨海湿地养殖优化和生态养殖工程示范建设。陆续建立红树林合理利用示范区、湿地公园示范区等。
——实施加强与湿地资源调查监测、科技研究和宣传教育等有关机构的能力建设工程,完善我国湿地资源调查监测和宣教培训体系。
据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统计,我国现有100公顷以上的各类湿地3848.55万公顷(不包括水稻田),其中滨海湿地594.17万公顷,河流湿地820.7万公顷,湖泊湿地835.16万公顷,沼泽湿地1370.03万公顷,库塘湿地228.5万公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