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十五”时期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3月06日   来源:统计局网站

  二、社会事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落实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十五”时期社会事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得到加强

  2003年,国务院做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出台了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重大决策。

  2004年农村义务教育预算内拨款占到了农村义务教育总投入的80.6%,改变了长期以来农村教育主要由农民负担的状况。西部“两基”攻坚取得重大进展,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和质量明显提高。

  2005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安排“两免一补”(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专项资金约64亿元,惠及中西部地区3000余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学生。

  (二)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为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基层文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文化产业取得较大发展。

  2002—2005年,中央通过转移支付补助4.8亿元,用于扶持县级文化馆、图书馆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的建设目标。大力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广播影视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综合传输覆盖能力显著提高。

  “十五”时期,一批国有、民营龙头企业迅速成长,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轮廓初现。2004年,全国共有文化市场产业经营单位31万家,从业人员182.7万人,年上缴税金125.8亿元。2005年广播电视总收入达到888亿元;电影故事片产量从2003年的100部、2004年的140部跃升到2005年的260部。新闻出版业已形成初具规模的产业群,2003年全国新闻出版业的总资产达2098亿元,销售收入1546亿元。

  (三)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力度加大

  “十五”时期,特别是在抗击非典斗争之后,国家加大了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投入。截止到2005年5月底,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项目投资达106亿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投资达114亿元。为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农村三项建设”、“贫困县医院建设”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五年间累计投资50多亿元。

  (四)特殊群体的利益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

  “十五”时期,在城市基本实现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在1534个县(市、区)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5年,共有2233万城市居民和777万农村居民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分别是2000年的5.5倍和2.6倍,全年各级政府共支出低保资金216亿元。在尚未开展农村低保的地区,共有1024万农村五保户和困难群众得到定期生活救济。2005年全国共有356万城乡特困群众得到医疗救助,各级政府支出医疗救助资金8.9亿元。

  “十五”前4年,有547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截止到2004年底,城镇参加社会保险的残疾人为113万人,341万残疾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51万残疾人享受集中供养和五保供养,285万残疾人得到临时救济、定期补助和专项补助。

  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实现从强制性收容遣送到自愿受助、无偿救助的重大转变。《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关爱性的救助管理制度正式确立,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提供生活救助。2005年各类救助站共救助155万人次。

  (五)司法保障水平提高

  2005年5-9月,全国公安机关组织开展了集中处理群众信访问题的公安局长“开门大接访”活动,共接待群众来访20余万起,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为信访群众解决了一批实际问题,而且为社会消除了一批不和谐、不安定因素。

  人民法院在“十五”时期加快了诉讼活动的民主化进程,更加注重程序公平、实体公正、诉讼效率和裁判中立、对当事人同等尊重以及裁判过程公开透明。

  从2003年起,检察机关开始推行人民监督员试点和清理纠正超期羁押专项工作。截止到2004年底,全国共选任人民监督员1.9万人,监督结案3341件;截止到2005年8月,有28个省份实现了各个诉讼环节无超期羁押。

  司法行政机关大力推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法律援助条例》自2003年9月1日起施行,对落实“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宪法原则,促进司法公正,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执笔:国家统计局社科司 刘巍)

    1 2  
 
 
 相关链接
· “十五”期间我国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