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长期滞后的西部内陆省份青海,积极调整工业发展思路,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由5年前的65.3亿元增至2005年的180亿元,年均增长17%以上,实现利润也由0.78亿元增至70亿元,增长近90倍,呈现出又快又好的发展态势。
青海是资源大省,全省现已发现各种矿产125种,其中50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10位,11种居全国首位,人均占有矿产资源量位居全国第一。但在2001年以前,青海工业系统连续8年亏损,累计亏损7亿元之多。青海工业发展的突破口到底在哪里?寻找青海工业发展的思路摆在青海省委、省政府面前:
借西部大开发的东风,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青海省委、省政府认识到,青海工业要实现突破,必须依托优势资源,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现代新型工业化道路。并注重国有企业改制工作,通过调整,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资产,实现资产优化配置。
青海还通过对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以集中力量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主导型的特色产业,把更多的投资投向具有一定经济规模、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资源消耗少的新项目、大项目上。为增强工业的发展后劲,青海的工业投资由2000年的27.9亿元增加到去年的150亿元,短短5年时间,相继落成百万吨钾肥、涩—宁—兰天然气管道、90万吨纯碱、盐湖提锂及资源综合利用,30万吨天青石采选、赛什塘铜矿和公伯峡、拉西瓦电站等一大批重点项目。
因结构调整而释放资源能量,青海资源优势开始向经济优势转化,2005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04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较2000年提高4.6个百分点。盐湖化工、电力、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四大支柱产业和冶金、医药、畜产品加工、建材四大优势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56%和29%。
青海地处三江源头,具有特殊的生态地位,因此强调绿色GDP显得重要而实际。追求绿色GDP正在成为贯穿青海工业发展全过程的一种理念。以前,青海在黄河上游和湟水河流域修建了许多化工、皮革、冶炼、电镀等企业,仅2002年,全省排放到黄河的工业废水就达3583万吨。2003年青海一举将已建成投产的青海星火铬盐厂等12家污染企业彻底关闭。5年前,走进青海著名的“硅铁走廊”民和县,县城黑烟笼罩,空气刺鼻,被称为“黑色走廊”。今日县城,工厂排出的是淡淡烟尘,气味正常。
青海省委书记赵乐际说,美丽富饶的青海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对国家和中东部地区的一个最大贡献。青海省已经确定,不搞汽车产业、IT产业,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要立足青海实际培植自己的优势产业和产业优势,用现代化的科技成果与资源开发相对接,防止滥采、滥开资源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省长宋秀岩认为,青海的生态现实决定其必须追求绿色GDP,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就是要避免走以大量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老的工业化路子,实现可持续发展。她还表示,每年青洽会不再引进污染企业。
根据青海“十一五”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工业经济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这样的速度发展,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青海将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记者 马玉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