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3月24日电(记者李云平)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局获悉,“十一五”期间,内蒙古将通过采取全面提高城市空气环境质量、实施燃煤电厂脱硫工程和加强工业大气污染源防治3大措施,使全区大气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未来5年里,内蒙古要逐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城市清洁能源的比例,因地制宜发展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在城区内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合理调整小污染源的排放空间和高度,取缔非法排污企业,进一步提高除尘设备的效率和运行率。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鼓励发展小排量、低油耗、低污染的车型,主要城市率先执行国家新出台的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
内蒙古各地将严格控制二氧化硫排放量,编制并实施国家酸雨控制规划。按照自治区电力发展的技术政策和结构升级目标,逐步淘汰效率低、能耗高、污染严重的老机组,积极推进现有火电厂尽快实施脱硫工程。
另外,紧密结合自治区宏观调控政策,内蒙古严格环保准入标准,重点控制钢铁、水泥、电解铝、铁合金、焦化等重污染行业的盲目发展,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实施工业大气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工程。
内蒙古初步建成沙尘暴监测网络
新华社呼和浩特3月24日电(记者任会斌)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气象部门获悉,内蒙古目前已初步建成天基、空基、陆基监测系统组成的立体化沙尘暴监测网络,沙尘天气的监测和预报水平大幅提高。
内蒙古是国内受沙尘天气影响最大的地区之一,据内蒙古气象局科技减灾处处长潘进军介绍,近几年内蒙古每年都发生5次至7次沙尘暴。2005年累计出现沙尘天气15次,其中沙尘暴10次,造成1人死亡,6人受伤,直接损失600多万元。
内蒙古气象台副台长康玲介绍说,在国家“沙尘暴项目”的支持下,目前中国气象局已在内蒙古额济纳旗、乌拉特中旗、苏尼特右旗、通辽市、锡林浩特市、鄂尔多斯市东胜区6地兴建沙尘暴专门监测站6个。这6个监测站均设于沙尘源及沙尘传输途径的重要地区,装备有可自动传输信号的数字化沙尘暴监测仪器,与内蒙古各地的124个自动气象监测站形成了监测沙尘暴天气的陆基监测体系。
“十五”期间,国家还投资在内蒙古兴建了5台多普勒天气雷达站,其中呼和浩特市、赤峰市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已投入运行,通辽市、海拉尔市、鄂尔多斯市境内的雷达站正加紧建设,近期将陆续投入使用。
与此同时,内蒙古各级气象部门大多兴建了卫星信息地面接收站和卫星通信网络,通过接收“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的遥感信息及云图,气象部门可对沙尘天气进行有效分析、监控和预测。
内蒙古5年向天“借”水267亿立方米
新华社呼和浩特3月24日电(任会斌、杜伟)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获悉,“十五”期间内蒙古累计人工增雨267亿立方米,共有效缓解了25万平方公里农田的旱情。
“十年九旱”的内蒙古位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中西部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年均蒸发量却高达2000毫米以上,严重制约了农牧业的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主任达布·希拉图介绍说,为缓解旱情,自1958年起,内蒙古即开始向天“借”水。内蒙古气象部门近年来每年都投入2000多万元资金用于人工增雨作业。
记者了解到,目前内蒙古已装备增雨防雹高炮733门,火箭发射架220部,并常年租用6架以上的人工增雨飞机,近年来平均每年人工增雨50亿立方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