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我国确定“两个基本”为“十一五”扶贫开发目标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3月28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成都3月28日电(记者姚润丰、江毅)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并逐步增加他们的收入;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基本完成14.8万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扶贫规划。这是“十一五”时期我国扶贫工作的主要目标。

    国务院扶贫办公室主任刘坚28日在四川南充召开的2006年全国扶贫办主任会议上说,“十一五”时期,在需要基本完成的14.8万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扶贫规划中,实现人均南方有0.5亩以上、北方有1亩至2亩的基本农田;每户有1个以上劳动力接受劳务输出技能或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并有一项稳定的增收项目;基本实现行政村通广播电视,自然村通电,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继续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努力提高饮水安全水平;基本实现行政村有卫生室;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国确定了“十一五”期间扶贫工作的七条主要措施,一是瞄准贫困群体,对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着力帮助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给予必要的救济、救助;财政扶贫资金重点向贫困户倾斜。二是因地制宜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力争“十一五”期间全面完成14.8万个贫困村的建设。三是加大培训力度,力争“十一五”期间每个贫困农户有一个劳动力接受培训。四是抓好产业化扶贫,力争“十一五”期间每个县有1个至2个有带动力的龙头企业。五是加强扶贫资金管理,加强审计、社会和舆论监督。六是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加大东部地区对中西部贫困地区对口帮扶力度,不断完善机关定点扶贫工作,鼓励和支持中介组织、民间组织参与扶贫项目的实施。七是切实加强对扶贫开发的领导,把扶贫开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

    “实现‘两个基本’的奋斗目标,确实存在一定难度。但是,再难也要去努力。”刘坚表示,贫困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不可能达到东部发达地区的水平,不可能一步建成小康村。但是,在“十一五”期间必须解决贫困群众基本的吃饭、喝水、行路、用电、看病问题,解决全部孩子的九年义务制教育问题。“这是贫困群体的基本需求,基本人权,不能等到几十年后再解决。”刘坚说。(完)

    我国扶贫工作转入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并重的新阶段

    新华社成都3月28日电(记者姚润丰、江毅)国务院扶贫办公室主任刘坚28日说,目前全国农村仍有2365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处于年收入683元至944元的低收入群体还有4067万人,两者合计6432万人。我国的扶贫工作已由解决温饱为主转入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并重的新阶段。

    28日在四川省南充市召开的2006年全国扶贫办主任会议上,国务院扶贫办公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期评估结果显示,纲要实施5年来,全国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2927万减少到2365万,减少了562万;低收入贫困人口从6102万减少到4067万,减少了2035万。特别是2004年和2005年,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同时,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进步。

    评估结果还显示,纲要实施5年来,在全国认定了近800家扶贫培训基地,建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网络,培训了318万贫困农户劳动力;支持了一批扶贫龙头企业,带动了结构调整和农户增收;对不具备生存条件地区的150多万贫困人口实行了易地扶贫。

    “解决温饱难,巩固温饱、进一步提高贫困群体自我发展能力的任务同样十分繁重,缩小贫富差距更是任重道远。”刘坚表示,现阶段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存在四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脱贫成本增加。由于目前解决和巩固温饱的难度加大,所以脱贫的总成本比之“八五”期间有明显提高。二是减贫速度减缓。上世纪80年代,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平均每年减少1350万,90年代平均每年减少530万。2001年到2005年平均每年只减少112万。三是贫困人口分布呈现点(14.8万个贫困村)、片(特殊贫困片区)、线(沿边境贫困带)并存的特征。14.8万个贫困村的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占其总人口的比重为33%,青藏高原延伸区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比重达40%左右,41个沿边境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比重超过40%,都远远高于9%的全国平均水平。四是贫困群体呈现大进大出的态势。在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中,87%的人群在年际之间有进有出。以2003年为例,当年有1460万人脱贫,同时又有1540万人返贫,使当年贫困人口总量增加了80万人。(完)

    新华社短评:让更多穷人分享发展成果

    新华社成都3月28日电(记者 姚润丰)国务院扶贫办28日公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期评估结果显示,到2005年底,全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和刚刚越过温饱线但还不稳定的低收入人口总计6432万人,而建档立卡的工作对象有近1亿人。按国际标准,我国贫困人口总数列世界第二位。

    消除贫困,让更多穷人分享发展的成果,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长治久安的基础,是党和政府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强化各级政府扶贫职责,加大扶贫投入,完善扶贫开发机制,提高扶贫效率。

    消除贫困,必须加强贫困地区的社会事业建设。公共财政必须向贫困地区倾斜,特别是教育、卫生事业,必须把贫困地区作为建设的重点。贫困导致受教育程度低,贫困导致疾病,低素质和疾病又加剧贫困。这是许多国家共有的恶性循环现象,解决的办法就是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加大对贫困地区社会事业的投入。

    消除贫困,不仅需要党和政府的努力和支持,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关心和扶助。我们要更加广泛地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在推动产业扶贫开发、开展扶贫资金技术信息服务、促进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和转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以实实在在的努力,加快我国扶贫开发进程,让更多的穷人尽早变成富人。(完)

 
 
 相关链接
·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谈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目标
· “十一五”期间内蒙古继续实施“三化互动”扶贫
· 多名代表建议建立国家扶贫开发博物馆
· 爱心读书 知识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