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3月29日电(记者姚润丰、江毅)国务院扶贫办公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期评估结果显示,5年来,我国4.51万个贫困村完成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在贫困地区如何进行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已经作出很好的探索和实践。
国务院扶贫办公室主任刘坚29日在四川南充召开的2006年全国扶贫办主任会议上说,扶贫开发工作进入新阶段以后,根据农村贫困人口分布的特点,在全国确定了14.8万个贫困村,逐村制定了扶贫规划,集中力量组织实施,到2005年底,全国已有4.51万个贫困村初步完成建设任务。实践证明,整村推进扶贫规划是在贫困地区建设新农村的好形式、好抓手、好平台。
刘坚表示,整村推进扶贫规划过程中,按照因地制宜、群众参与、多办实事、务求实效的原则,重点要抓六个方面的建设:一是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通水、通路、通电、通广播电视、通电话,建设基本农田)。二是提高人口基本素质的社会事业建设(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十一五”期间每个贫困农户有一个劳动力接受培训)。三是增加收入的产业建设(村有骨干产业、户有增收项目)。四是树立文明新风的精神文明建设(和谐农户评比、乡规民约制定)。五是规范有序的民主政治建设(普法教育、规范村级议事制度)。六是以村党支部建设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村支部书记做到公道正派,为民办事)。这与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五项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高度一致。
“好形式表现在,这种方式能够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好抓手表现在,它看得见、摸得着,能够突出重点;好平台表现在,它能够把各方面的力量整合起来,集中起来。”刘坚说,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做法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肯定,实现了扶贫工作重心下沉和目标瞄准,解决了扶贫资金到村到户难的问题,弥补了给农民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缺陷问题,办了贫困农民迫切需要解决,又能使之直接受益的好事、实事。(完)
四大特点凸显我国扶贫开发形势严峻
新华社成都3月29日电(记者姚润丰、江毅)国务院扶贫办公室主任刘坚29日表示,尽管《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实施进展顺利,但目前我国的扶贫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任务相当繁重。
——需要扶持的贫困群体数量依然庞大。到2005年底,全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还有2365万人,他们的收入上限(683元)仅仅是全国农民人均收入(3255元)的20%;低收入贫困人口还有4067万人,他们的收入上限(944元)仅仅是全国农民人均收入的29%。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和刚刚越过温饱线但还不稳定的低收入人口总计6432万人,而建档立卡的工作对象有近1亿人。按照国际标准,我国的贫困人口总数仅次于印度,列世界的第二位。
——消除贫困的难度加大。一是目前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生产生活条件更差的地区。2004年绝对贫困人口居住在山区的占51.4%,而连续贫困的群体有76%居住在自然条件特别恶劣地区,有46%人均耕地不足1亩。二是劳动力素质偏低。2004年,扶贫重点县劳动力文盲率高达14%;而在连续2年贫困的农户中,劳动力的文盲率达到28.1%。三是贫困农户家计薄弱。2004年,54.1%的贫困农户、47.2%的低收入农户家庭收入低于支出,需要借债度日。刚刚越过温饱线的低收入家庭物质资本一般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遇到灾害、市场风险和家庭变故时就返贫。
——贫困群体的弱势地位突出。2005年,592个扶贫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723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3255元的53%。扶贫重点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财政收入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
——贫困地区的粮食安全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目前贫困农户和低收入农户的粮食消费量处于人均150公斤的警戒线上。在国务院扶贫办重点调查的100个贫困村中,36.4%的农户不同程度地缺粮。据中国粮食经济研究会的研究,592个扶贫重点县中,有332个不同程度缺粮,涉及人口近1.3亿。
刘坚表示,扶贫工作在增加贫困农民收入、缓解区域城乡发展差距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各地应把扶贫开发纳入“十一五”规划。贫困地区是建设新农村的难点和工作重点,消除贫困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扶贫开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同样是新农村建设的好形式、好抓手、好平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