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17日电(新华社记者 顾瑞珍、陈菲、吴晶晶)中华环保联合会的一项调查显示,71%的公众认为,与5年前相比,自己所在城市的环境状况有了不同程度的好转。“‘十五’期间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国环境质量基本稳定,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中国环境规划院副院长邹首民说。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提供的数据显示,与“十五”初期相比,2005年全国339个可比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增加了22.2%,空气质量劣于三级标准的城市下降了24.1%,城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全国地表水优良类水质比例由34%提高到36%,重度污染类比例由36%下降到28%;全国350个城市中,63.7%的城市区域环境噪声优于城市居住区声环境质量标准……
此外,“十五”期间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有较大提高;危险废物和医疗垃圾处置得到了充分重视,建立了一系列技术规范;进口废物的环境管理进一步得到加强。
“国家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作为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群众消费水平显著提高的情况下,由于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邹首民说。
四个方面突显环保成效
我国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十五”期间,国家以西部大开发为重点,加大了生态保护和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等生态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国家控制的污染物排放增长趋势得到初步遏制。2005年,全国烟尘、工业粉尘、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及氨氮排放量分别比2000年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初步控制;由于煤炭消耗量大幅度增加,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有所增加。
重点地区环境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经过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三河”“三湖”“两区”“一市”“一海”、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和各地重点治理项目实施都取得了程度不同的效果,改善了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环境。
我国涌现出一批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典型。全国涌现了100多个生态农业县,17个生态工业园区,32家环境友好企业。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或城区已从2000年的19个增加到2004年的47个。
努力破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难题
尽管取得了很多成绩,但邹首民坦言,“十五”期间力图重点解决的一些深层次环境问题进展还不够理想,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环境保护的法制、体制、机制、投入、能力滞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的现象还比较普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突出。
谈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措施,中国环境规划院总工程师王金南建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要建立环境资源经济绩效制度,大力实行环境标识、环境认证,积极推进政府绿色办公和绿色采购制度。健全环境监管体制,强化环境管理。坚持和完善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环境管理体制,建立环境保护综合协调机制,研究确定环境与发展的重大政策。完善法律,改善执法环境。应加快配套环境法律法规的制订进程,加大对环境违法的处罚力度,有效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推进污染治理的市场化进程。增加政府的环保投入。同时提高污染治理收费标准,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健全环境经济政策,建立有利于环保的财政税收体系。探索建立污染产品税、生态补偿制度、排污交易制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