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节水”进展缓慢 50多年仅提高15个百分点
新华社济南4月24日电(记者王汝堂)日前在此间举行的山东省首届农业节水论坛上,与会的水利专家称,我国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第一用水大户,在节约用水方面进展缓慢。全国农业灌溉水利用率从上世纪50年代的30%左右,提高到目前的45%,50多年时间仅提高了15个百分点,致使水资源“严重短缺”与“巨大浪费”并存的局面长期得不到扭转。
据水利部专家介绍,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我国灌溉的发展以外延为主,灌溉管理比较粗放,用水效率低,全国灌溉水利用率为30%左右。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了发展“节水灌溉”的方向,到“八五”末,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56亿亩,灌溉水利用率提高到35%~40%。“九五”末,提高到40%~43%。
2005年,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达到8.48亿亩,按照《节水灌溉技术规范》规定的较低标准,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到3.22亿亩,灌溉水利用率约为45%。而节水先进国家已达到70%~80%。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仑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我国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比重逐步下降,但仍然保持在60%以上。面对日趋严重的缺水形势,建立节水型社会特别是发展节水农业是必然选择。(完)
发展“节水农业”是缓解水资源危机的希望所在
新华社济南4月24日电(记者王汝堂)虽然工农业用水、城市生活用水和农村人畜用水普遍存在节水空间,但近日参加山东省首届农业节水论坛的水利专家认为,节水农业是节水的潜力和希望所在,真正能够缓解目前我国日趋恶化的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途径,在于加快推进农业灌溉节水。
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副司长李远华在节水论坛上介绍说,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正常年份全国半数以上城市缺水,直接经济损失数千亿元。每年由于干旱缺水损失粮食400亿公斤以上,2000年严重干旱时减产粮食达600亿公斤。淡水资源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李远华分析说,城市生活用水、农村人畜用水可以进行节约,但节水空间有限,用水总量只会增加不会减少。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点只能放在农业灌溉节水上。
由于农业灌溉用水是我国国民经济用水“第一大户”,利用率又较低,所以节水潜力巨大。与会专家提供的数据表明,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全国用水增长迅速,用水总量从1949年的1031亿立方米增加到2004年的5548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占11.7%,工业用水占22.2%,生态用水占1.5%,而农业用水占到64.6%。目前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约有45%,与节水先进国家70%~80%的高利用率差距明显。因此,专家认为,加快推进节水农业,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状况日趋恶化的希望所在。(完)
院士号脉“节水农业”:输水渠道是“最大病症”
新华社济南4月24日电(记者王汝堂)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仑近日在出席山东省首届农业节水论坛时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指出,当前我国“节水农业”的技术已非常成熟,最大的制约在于输水渠道严重落后,推动节水农业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解决输水渠道问题。
“我的研究方向是生物节水技术,但从当前我国农业灌溉情况来看,加快节水农业步伐最大的制约不是科技,而是输水渠道问题。”山仑院士对记者说,“目前农业灌溉的输水渠道防渗状况很差,农业灌溉水利用率约为45%。也就是说,从水库中引100立方米水,到达农田就仅剩45立方米,中间损耗高达55立方米。这个问题不解决,再好的节水技术也起不到大作用。”
山仑院士介绍说,国际上先进的节水国家,在发展节水农业上第一位的也是解决输水问题。比如以色列,首先抓的就是输水管道的改造。对目前我国农业灌溉来说,大水漫灌并不是灌溉水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输水损耗才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要想大范围提高农业节水水平,重点不应放在搞喷灌、滴灌上,而应加紧改造输水渠道,解决渠道防渗问题。
山仑认为,农业节水本质上是社会受益、生态受益,解决的是全国的水资源危机,绝不仅仅是农民受益,依靠农民投入解决输水渠道问题不现实,应该由国家主导,加大财政投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