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务互动>> 建言议政
 
科学家认为我国农业“水资源瓶颈”日益凸显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1月26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上海1月26日电(记者李荣)多位农业科学家新近在此间表示,水资源短缺对我国农业的瓶颈约束作用正趋于明显。我国有必要在培育抗旱节水作物品种方面取得根本性突破。

 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洪孟民、张启发在内的多位农业科学家在一个有关农业节水抗旱技术的论坛上说,干旱缺水已成为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的关键性制约因素。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农业用水占到总用水量的70%,但农业灌溉水利用率仅为每立方米产粮0.8公斤,不及发达国家的40%。这种高耗低效导致了对水土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属水资源脆弱国。而且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地区之间、季节之间降雨量差别极大。张启发院士说,本来华中、华南地区“旱不是一个问题”,但现在情况有所改变,降水量有减少的迹象,特别是7月中旬以后,雨水减少的趋向最明显,这个时候正处于水稻等主要农作物灌浆成熟的关键生长期,对水的需求最大。

 科学家们说,为了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推进生物节水战略意义重大。如果在节水抗旱农作物的培育上取得根本性突破,将有利于缓解农业的水资源“瓶颈”。据专家预测,我国只要在玉米、小麦、水稻和秋杂粮的种植领域实现节水品种的突破,就具备421亿立方米的节水潜力,而且还具有不需工程和设施投入、农民易于接受和使用的优势。

 据悉,科学家已在节水抗旱稻的研究上取得突破。据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博士说,这家国内节水稻研究的前沿机构已筛选出优异的抗旱性种质,获得了一批抗旱候选基因。利用旱稻的节水抗旱性和水稻的丰产性,育成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旱稻不育系,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杂交旱稻的三系配套,培育成一批节水抗旱稻种,在生产上已初步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有关科学家指出,由于作物的抗旱性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如何进一步拓展研究方向,在作物抗旱机制研究及抗旱性改良上取得突破,将是全面发展节水农业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完)

 
 
 相关链接
· 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用水效率很低
· 水利部发布水资源公报 我国摸清水资源分配规律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水价改革促进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通知
· 2004年我国水资源量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