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开创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是1998年9月25日江泽民同志在安徽考察工作时的讲话。指出: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总的目标是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为支撑,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村实现小康,还直接关系到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国内需求,带动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从长远看还可能影响农产品的供给。现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农村工作要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
《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的基础上》是1998年12月7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指出: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市场约束。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如果消费需求上不去,投资也难以发挥效益。要把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项重大措施,使投资和消费双向启动。要千方百计地开拓城乡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城市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增加市场购买力。
《建立和完善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是1998年12月18日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讲话的一部分。指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同时,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积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不能只强调前者而不讲后者,也不能只强调后者而不讲前者,否则都会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都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公有制为主体,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努力增强公有制经济的实力,又要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作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我们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要把按劳分配、劳动所得,同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和其他群众,最终达到全国各地区的普遍繁荣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个大政策。它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在经济上的重要体现。
《要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江泽民同志1998年12月18日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讲话和1999年2月1日在内蒙古考察工作时讲话的节录。指出:必须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改革和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都要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改革越深化,越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正确统一和结合起来,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只有这样,我们的改革和建设才能始终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全党全社会进一步动员起来,夺取八七扶贫攻坚决战阶段的胜利》是1999年6月9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几亿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是我们党和政府在发展人权事业方面取得的最重要、最伟大的成果,也是对世界人权事业的重大贡献。历史的经验证明,贫困往往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政治动荡和社会不稳定的重要根源。如果不能逐步消除贫困,一个国家就难以长期保持社会稳定;没有稳定,根本谈不上经济社会发展。全党同志必须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高度,深刻认识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大意义。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始终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当前,农村贫困群众最盼望、最着急的就是吃饱穿暖,进而过上比较富裕的日子。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这个愿望,是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最实际的体现。实现八七扶贫攻坚的战略目标,并持之以恒地把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下去,逐步实现各地区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是历史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
《尽快启动西部大开发这个世纪工程》是1999年6月17日江泽民同志在西安主持召开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时讲话的一部分。指出: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在当前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抓紧研究、部署和尽快启动西部大开发这个世纪工程。
《坚定信心,深化改革,开创国有企业发展的新局面》是1999年8月12日江泽民同志在大连主持召开东北和华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时的讲话。1999年,针对国企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江泽民同志先后到西南、中南、西北和华东地区进行了一系列调研和座谈,这次讲话是对这些调研和座谈的总结,对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步伐作了全面部署。强调: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推进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必须发挥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支柱作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必须抓住国有企业改革这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必须占支配地位。其他行业和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集中力量,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素质。要继续实行“抓大放小”的方针。继续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无论采取哪种形式,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听取群众意见,规范操作,注重实效。坚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我国的国有资产,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财富,不仅要管好用好,而且要使其保值和不断增值。
《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质的飞跃》是1999年8月23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讲话的一部分。指出: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关键是要不断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必须把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质的飞跃,摆在经济建设的首要地位。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路子。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突出重点,选准一些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提高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领域,集中力量,大力协同,重点攻关,力求突破。特别要加强基础性、关键性的高新技术领域的创新,加速高技术产业尤其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应用,同时不断提升传统产业。要高度重视加强国防高技术的创新,注重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尽快掌握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所需要的新的“杀手锏”。 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在一些战略性、基础性的重大科技项目上,必须依靠自己,必须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不能靠别人,靠别人是靠不住的。如果在这些方面我们不能尽快取得突破,一味依赖别人,一旦发生什么情况,我们就很难维护国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