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建设新农村 各地采取综合措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5月17日   来源:经济日报

    积极发展品种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和其他服务。支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健全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鼓励优势农产品出口。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推动乡镇企业机制创新和结构调整,引导乡镇企业向有条件的小城镇和县城集中。扶持县域经济发展,注重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壮大县域经济。健全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增加农民务工收入。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莆田枇杷的嬗变

    4月莆田,枇杷飘香。枇杷基地里采果的、售果的、购果的,人来人往,一派热闹景象。

    福建莆田是我国主要的枇杷产地,种植总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当地10万果农在经历了多年的摸索之后,终于找到了“创立自有品牌”这把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创立品牌,为竞争赢得筹码

    4月15日上午, 芦镇果农陈天荣的10多箱“早钟六号”枇杷刚送到厦门果品市场,就被商贩抢购一空,每公斤价格要比别人的贵上1.6元。陈天荣知道,他卖的“ 芦”牌枇杷如果不是绿色食品和福建名牌产品,销路不会这样好,价钱也卖不了这么高。

    从2000年开始,该镇果农筹集了数十万元,着手争创省级名牌和申报绿色食品标志。他们对全镇的果园进行了大改造,改良土壤,改善水系,改造老树,成立了秋泗名优果树基地,形成“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改过去分散经营为集约化经营。凭着“绿色食品”标志,凭着“福建名牌产品”, 芦枇杷很快成为了市场的“宠儿”。 芦镇果农靠此年增收300多万元。

    经营品牌,让枇杷畅销

    好产品还得会吆喝,莆田的果农已经越来越明白这个道理。

    请进来推介,是莆田市经营枇杷品牌的有效方法之一。这几年全市建起了多个枇杷专业市场,以品牌为保证,吸引果贩进山购果,形成了“果农—果贩—果市”的销售体系。 芦镇投资上千万元建设的 芦市场已成为莆田最大的枇杷交易市场,日交易量达到500多吨,交易额40多万元。

    走出去推介,也是经营“品牌”的一剂良方。莆田市从1999年开始在全国各大果品市场设立“经销点”和“专卖店”,以经销点、专卖店的形式规范市场。目前仅常太镇就在全国各地建立了100多个枇杷“专卖店”。

    今年3月底,40多件“早钟六号”枇杷以配货冷存的形式,通过轮船运往加拿大,这是莆田“早钟六号”枇杷首次销向欧美国家。今年莆田将有5吨枇杷运往欧美国家试销,这一尝试将让莆田枇杷在国外寻找到更大的市场空间。

    拓展品牌,形成枇杷产业链

    要使果农们有持续稳定的增收保障,就得探索一条枇杷深加工的路子。由于枇杷营养丰富,有防癌、润肺、健胃、养颜等功效,因此多年前莆田就鼓励有关企业着手开拓果酒市场。莆田绿森庄园酒业有限公司于2004年6月生产出第一批全汁枇杷酒。深加工对枇杷产业链的延伸、莆田枇杷品牌的拓展和农民的稳定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现在,莆田已经发展了4家像绿森公司这样较大规模的加工企业,年需枇杷3000吨左右,另有许多小型枇杷罐头加工企业,一年也需要枇杷1000吨左右。文/本报记者 石伟 通讯员 林剑冰

    记者感言 一堂生动的增收课

    还是那片枇杷林,还是那些种果人,可较之五年前这里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其中感触最深的有两点:

    一是种植观念变了。过去种枇杷是种成啥样是啥样,不太在乎枇杷的长相、品质和品牌。现在这里的果农们在增产的同时,还想方设法在提高枇杷质量和声望上下功夫。好的果每公斤能多卖三五元,全市果农人均就能增收100元。好果卖优价,孬果卖贱价,这是市场规律。他们说“这是市场逼出来的”。

    二是销售观念变了。“酒香也怕巷子深”,当地人已经深谙这个理儿。所以这几年“走出去请进来”、走南闯北地四处开枇杷推介会,已经成为莆田枇杷销售的一大法宝。果农林丽英说,“种了一辈子的枇杷,到头来还是在自家的枇杷树下给自己上了一堂增收课。”(石伟)

     在王老汉家算奶牛经济账

靠养牛过上好日子的双城市东官镇村民王老汉正在家里吃午饭。

    4月的北国名城双城堡,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沿着双城通往五常的公路前行,一路牛群牛影,路旁院前、田头三五成群或立或卧的黑白花奶牛显得悠闲自得。

    4月12日中午,记者来到黑龙江哈尔滨市双城市东官镇庆民村王金财老汉家,他和家人正在吃午饭,餐桌上摆着“木耳炒肉”、“宫爆鸡丁”等四菜一汤。记者来到王老汉家后院,看到了牛圈中几十头黑白花奶牛。王老汉和儿子从6年前养的两头牛,发展到现在的70多头牛,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王老汉手指着身后新盖的铁皮棚顶砖房对记者说:“那五间房是我二儿子王臣花9万多元盖的,老大王军花了十多万元正在前院盖新房呢。这些钱都是养牛卖奶挣的。”接着,王老汉掐着指头和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头奶牛去掉喂青贮、精料和配种、人工等成本费用5000元,按每头牛最少年产4吨奶,一斤奶卖9毛5分算,年净收入2500元。王老汉家有40头产奶牛,一年光卖奶的纯收入就达10万元。

    坐在王老汉家的炕头上,东官镇的吴书记欣喜地对记者说,东官镇存栏奶牛短短几年中就发展到1.28万头,农民现在每天都向雀巢公司提供80吨鲜奶。双城市经济因发展奶牛产业而迅速壮大,成为哈尔滨第一大强县。全市奶牛存栏数达22.4万头,同比增长15%。2005年,双城市财政收入6亿多元,其中奶牛产业贡献超过3亿元。

    当记者问及为什么双城奶牛产业能如此做大做强,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龙头产业时,双城市委宣传部长高尚国告诉记者,最重要的是发展壮大奶牛产业链。目前双城市已建成奶牛业养殖小区62个,发展奶牛养殖专业大户近2万户,他们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带头人。把好防疫、繁育、青贮三关,是保证双城奶牛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双城畜牧局霍志宏副局长从另一个角度回答了记者提出的问题。

    双城市的这些经验、做法,目前正成为黑龙江省奶牛产业发展的典型推动力。记者从黑龙江省有关部门了解到,2005年全省奶牛存栏达164万头,同比增长17%;鲜奶产量达445万吨,增长22%;奶牛饲养业人均纯增收183元。

    奶牛产业正成为带动黑龙江省农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记者感言 事在人为

    访罢王老汉,感慨良多。

    王老汉家从两头牛起步,今天,两个儿子盖上了新房;像王老汉家这般滚动发展,双城60万农民富了,哈尔滨市乃至黑龙江省形成了“乳品龙头企业————奶牛示范小区————奶牛饲养农户”的奶牛产业链。

    双城牛市何以能形成如此大的气候?首先,像王老汉一样,双城的农民懂得牛、会养牛。经过市里每年举办2万人次以上的繁改、青贮、防疫、饲养管理技术培训班,双城农民个个都成了科学养牛的行家里手。其次,还得益于一系列的鼓励政策。从鲜奶增量税收50%返乡、每年协调金融机构发放2亿元以上养牛贷款、为养牛大户缴纳养老保险金,到加大青贮种植户的补贴、购置大型青贮机械给予补贴等政策,都让人提神鼓劲。

    双城牛市能做大,养牛数量居全国县级之首,实为事在人为!(记者 倪伟龄)

    东 彭福村的变迁

彭福村建起了社区活动中心,村民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了

    三十年前这里曾经流传着一句话,“有女不嫁彭福村”。今年“五一”前夕,记者走进南京市江宁区禄口镇彭福村,一条条干净平整的水泥路两侧,一幢幢楼房掩映在桃红柳绿之中;更令人心动的是,“村民活动中心”为假山、小径和流水环绕,图书室、健身房展现出彭福村的勃勃生机。

    村民告诉记者,今天的彭福村,已是远近闻名的文明富裕村。2005年底,彭福村的村级资产达2.5亿元,集体纯收入5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500元。村民中年产值达千万元的有6户,500万元以上的有10户。村里自来水、液化气、程控电话、有线电视、太阳能、广播入户率分别达到100%、90%、85%、98%、55%、100%,合作医疗保险、计划生育、幼儿入托、学龄儿童入学率均达100%。村民耿照华、沈庆陌两老汉告诉记者:“现在这里比周围都富了,空气好、路好、治安好,家里住着小别墅,我们觉得比城里人过得还好。”

    提到彭福村今天的幸福生活,村民们总会说起一个人,他就是今年已经七十岁高龄的、担任了45年村党支部书记的全国劳动模范沈庆喜。

    沈庆喜一直有一句话:“让共同走上富裕道路的老百姓从我们身上看到共产党好。”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上世纪70年代末,他带着全村1000多号人拼命苦干,扛回了原江宁县粮食亩产最高的奖状。然而,严酷的事实告诉他,光种田种不出小康生活。上世纪80年代,沈庆喜带领20多名泥瓦工,“闯”进南京城。从清窨井、掏粪池干起,这些城里人不愿干的活对于能吃苦的彭福人来说成了掘金的市场。到1996年底,全村300多名进城劳力赚回了700多万元。今天,建筑业已成为彭福村的支柱产业,常年在外的建筑队伍就有33支。上世纪90年代,彭福村搞起了新一轮土地平整,农业生产实现了机械化一条龙作业。沈庆喜告诉记者:“我们的真实想法是把更多的劳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为村里年轻人找工作,沈庆喜最积极,“一个人就业,一家人就多了近万元收入”;搞农业科技新品种实验基地,沈庆喜首先看能让村民增收多少……2005年彭福村人均收入达到8500元,但这并不包括村里自己创业的几十名大小老板的收入。对此,沈庆喜说:“只有平均线以下这部分人富了,彭福村才是真正富了。”

    彭福村一天天富起来了,盖起了餐厅,投资修建了活动中心,其中健身室、茶室、老年学校、电脑房和图书馆一应俱全,投资200万元修建的全市第一家村级卫生院去年底竣工后,解决了远近村民看病难的问题。看到自己的心愿一个一个地在彭福村成为现实,沈庆喜感到由衷的高兴。

    记者感言 当好带头人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尤其需要基层干部当好带头人。从南京市江宁区禄口镇彭福村的变迁中可以看出,当好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关键就在一个“带”字。一是能以富民为己任,有本事把村民带富。这就要千方百计加快经济发展,帮助农民增加收入,让农民生活宽裕起来;二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本事把人带好。如彭福村党支部书记沈庆喜所说,“让村民鼓了口袋,脑袋也能富起来”;三是作风过硬,一心为民。心底无私者,才能乐村民之乐,忧村民之忧,团结和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记者 薛海燕)

    西 民心合作社架起农企双赢金桥

新疆昌吉市榆树沟镇,村干部深入田间地头把测土施肥卡送到农民手中。

    踏着春天的脚步,记者来到新疆昌吉市,所见所闻令人惊喜,一系列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正在稳步推进。三宫乡、大西渠镇和榆树沟镇以三种不同的形式尝试着农村经营机制的突破,使农民增收有了可靠保证。

    榆树沟镇农民唐辉告诉我们,他们全家承包土地64亩,另外还租种了15亩地,其中30亩地用于种番茄,其余全种棉花。他说,跟着民心合作社种地很踏实,去年种地的收入有2.5万元,估计今年还能增加一些。地里还没播完种,民心合作社已经把产品订出去了,合同约定收购产品的企业每亩地垫付一袋化肥,企业还要投资给镇里建加压滴灌设施。

    昌吉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陈春雷深有感触地说,如何破解农民增收难的问题依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据他介绍,昌吉市农牧民2005年人均纯收入5605元,2006年力争再增加400元。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市委和市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每年拿出600万元扶持农企公司和畜牧业,同时,通过小村并大村,取消三提五统,调整种植业结构,实施订单农业,加强技术服务,积极做好病虫害防治等措施确保农民增收。

    榆树沟镇是昌吉市的农业大镇,拥有耕地20万亩,人均耕地15亩,目前已形成了6万亩棉花、4万亩番茄、5000亩葡萄、5000亩西甜瓜等种植基地。镇党委书记丁艳明说,榆树沟镇结合本镇农业发展实际,探索组建了“民心农业产业化供销合作社”,创新和发展了“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用“合作社+村委会+村民小组”来实现利益保障,建立了更加紧密的农企联结机制,将农业生产从一家一户生产经营的圈子中解放出来,以实现农企双赢的经营宗旨,以新的农村经济经营理念,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记者在与农企各方的交谈中了解到,昌吉市的“民心农业产业化供销合作社”已进入全面运作阶段,各村以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经营权、集体资金入股,合作社代表农民与企业开展产业合同洽谈,组织农产品销售,实现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为了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高产,合作社还与企业商谈共同投入增加农业设施的办法,昌通番茄制品公司和合作社签订的合同就包括由企业垫付资金100万元,每年建成5000亩耕地的加压滴灌设施,实现每亩地收获6.5吨番茄的指标。合作社还要代表企业保质保量落实订单,做好技术指导,使企业解除原料供应的后顾之忧。不少农民高兴地说,这是把我们往富路上引呢!

    丁艳明对民心供销合作社的发展信心十足:按照这个模式发展,榆树沟镇有望实现每亩地纯收入800元的目标,到2010年全镇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将成为现实。

    记者感言 创新无处不在

    昌吉农村涌动的创新春潮令人欣喜,让人激动。昌吉新农村建设推进办公室一改过去把34个涉农相关部门召集到一起开会的做法,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成立了5个组:生产发展组、村镇规划建设组、乡风文明组、基层组织建设组、督察考核组,各组采取归口管理,具体工作具体抓,该哪个组抓的事就召集哪个组的相关部门开会商议,效率和针对性一下子就提高了,使全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扎实有序,深得民心。

    榆树沟镇的“民心农业产业化供销合作社”在新疆是个首创。合作社采用农业生产的全程代办制,不仅解决了农民增收的问题,还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同时带来了集体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生活富了,心气顺了,基层政权更加稳固了。这就是创新的成果。(记者 姜帆) 

 
 
 相关链接
· 农业科技创新给广大农民增收带来更多经济效益
· 宁夏区财政部门各项惠农政策为农民增收保驾护航
· 天津将全面启动“三个一”工程促低收入农民增收
· 蒙城:“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引领2万户农民增收
· 武汉市加强培育指导农产品商标注册促进农民增收
· 吉林省瞄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抓春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