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我国各项社会救助制度基本建立 体系框架初形成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5月20日   来源:经济日报

    记者从民政部获悉:2005年,我国各项社会救助制度基本建立,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已初步形成。2005年我国社会救助工作进入了统筹安排、整体推进、制度运行的轨道,绝大多数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

    灾害应急救助体制进一步健全

    2005年我国发生各类自然灾害比上年有所上升。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3881.8万公顷,比上年增加4.6%。其中,绝收面积459.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5.4%;因灾死亡2475人,比上年增加10%;倒塌房屋226.4万间,比上年增加5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042.1亿元,比上年增加27.4%,为近年来灾害较重年份。

    2005年,中央下拨救灾款43.1亿元,调拨救灾帐篷6.7万顶,全国共紧急转移安置灾民1570.3万人,为1998年以来转移人口最多的一年。全年共启动四级以上救灾响应30次。开展全国春荒救助,共发放《灾民救助卡》1549.4万张,救助灾民4552万人;开展冬令救助,共发放《灾民救助卡》1921万张,救助灾民5688万人;全年恢复重建灾区民房190.4万间,保证了受灾群众的衣、食、住、水、医等基本需求,灾区人心安定、社会稳定,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紧张有序进行。

    去年财政支出低保金191.9亿元

    据介绍,2005年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有序实施。民政部门开展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情况按月统计通报和重点督察,完成各地分类施保情况的摸底调研,进一步巩固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全年各级财政共支出低保资金191.9亿元。

    2005年全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月人均保障水平72.3元,比上年提高11.2%。2005年底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达到156元。全国共有994.7万户,2234.2万城市居民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4.1%和1.3%,保障户型结构向小户型转变,使城市居民中的孤寡老人、“三无”对象进一步得到了保障,城市低保对象连续3年稳定在2200多万人,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入了平稳发展时期。得到最低生活保障人员中:在职人员114.1万人,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9.1%;下岗人员430.7万人,比上年同期下降了8.1%;退休人员61.3万人,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6.1%;失业人员410.1万人,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0%;“三无”人员95.8万人,与上年基本持平;上述人员的家属及其他特殊救济人员1122.1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11.8%。

    13省份建立农村低保制度

    2005年,农村特困户救助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稳步推进,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日趋规范,供养水平有所提高。截至2005年底,全国有13个省份、1308个县(市)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825.0万村民、406.1万户家庭得到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了69.0%和72.1%,其中:困难户298.8万户,五保户49.7万户,其他人员家庭57.7万户。在没有开展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地区,实施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2005年共有1066.8万人、654.8万户家庭得到了特困救助,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6.7%和19.9%,其中:特困户290.4万户,五保户300.1万户,其他救济对象64.4万户。全国农村得到五保供养的家庭有349.7万户。(记者 苏大鹏) 

 
 
 相关链接
· 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接受央视专访:社会救助之变
· 湖北省民政工作重点确定 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 贵州成立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
· 江苏公共财政支撑社会救助体系令350万群众受益
· 新疆:推进专项救助制度建设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 安徽省首次将法律援助事业纳入城乡社会救助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