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将加快 大城市圈成主导力量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5月24日   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大城市圈将成我国区域经济主导力量

    新华社北京5月24日电(记者李柯勇)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预测,未来我国区域发展和经济合作的一大趋势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快,大城市圈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是24日在“中国区域经济合作高层论坛”上发表的专题报告《中国区域经济合作格局和走向》中作出上述预测的。此次论坛由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组委会和经济日报共同主办。

    报告说,国家“十一五”规划,对区域发展提出了四类主体功能区的构想。从主体功能区及相关政策导向分析,未来我国区域间的竞争,不再是单个城市的竞争,而是以都市圈为基础的区域间的整体竞争。大城市圈的形成和城市圈之间的分工、合作和竞争,将主导区域甚至全国经济的发展格局。大城市圈对经济社会的作用将进一步加强,并将成为最具活力和实力最强的经济体系。我国未来有不少城市群可望发展成为大城市圈,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冀地区、胶东半岛、沈(阳)大(连)、武汉、渝蓉等大城市圈。这些大城市圈将成为我国技术和制度创新的中心,以及先进制造业的基地。

    报告预测,在未来10年到20年,全国由南到北有望形成由珠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陇海—兰新经济带、京津—呼包银经济带和大东北经济区构成的“四带一区”的经济协作基本格局。四条连接东西部的经济增长轴线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将构成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新格局。

    报告指出,未来我国将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分工和合作格局,区域经济合作的水准进一步提升,形成对新的区域经济合作的牵引。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应加强功能区内产业链的分工,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重点发展区转移,尤其是向地域相邻的地区转移,以垂直的产业链分工为纽带,进一步加强优先发展地区与重点发展区的物流和要素流动。

    报告还认为,随着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快,将出现一些新型的产业分工。各类开发区会呈现出一种融合的趋势。区域合作从各地方政府主导转变为企业主导,大企业在跨区域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完)

 
 
 相关链接
· 山东省积极采取多项措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 4经济板块共筑强国路 "十一五"区域发展将更协调
· 着眼于区域经济发展大格局 山西谋划太原经济圈
· “十五”期间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进入了新的里程
· 我国启动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区域规划试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