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在沈阳市铁西区沈辽东路社区,记者看到一张反映社区居民就业动态的“就业服务网络图”。社区党委书记胡玉荣介绍说:“这张图对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可管用啦,通过电脑联网,一直接到市里、省里,谁家就业发生了什么变化,一看就清楚。”
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在调整、改造、振兴的过程中,出现了一批“年龄大、技能少、健康差、底子薄”的零就业家庭。辽宁省委、省政府把解决这部分人就业和相对稳定就业,作为关注民生、执政为民的重要问题。2005年初,辽宁省提出确保城镇有就业需求的零就业家庭年内至少有一人就业,当年就为14.3万户“零就业家庭”提供了就业岗位。
针对部分 “4050”人员家庭压力大、劳动能力差,少数人“刚上岗就下岗”,就业不稳定的状况,辽宁省明确要求,对这部分人“合同要签一年以上,收入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水平”,达到“稳定就业标准”。省委书记李克强说:“就业援助不能一劳永逸,要把工作能否做细做实,作为检验各级党委、政府执政能力的一项标准。”
为了保证随时掌握零就业家庭的就业失业信息,辽宁省采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实施动态管理,建立就业援助情况月通报和调度制度。从3月开始,该省对近200万离岗失业人员家庭状况进行了入户调查,摸清了“零就业家庭”的实底。4月底,辽宁省各市都建起了“零就业家庭统计台账”,以社区为基础,一张动态监测的网络覆盖全省。在沈阳市劳动局,副局长孙捷从电脑里调出一份“沈阳市零就业家庭统计台账”,记者发现,所有的零就业家庭都有编号,其中家庭住址、联系方式、就业情况、合同期限等内容一目了然。
5月20日,辽宁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建立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长效机制的意见》,多管齐下提供就业援助,并承诺“20日内为有就业需求的零就业家庭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根据要求,社区工作人员将负责为零就业家庭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使零就业家庭成员不出社区就能得到优质、高效的“一条龙”公共就业服务。目前,针对零就业家庭的普惠式培训已在全省展开。
在此基础上,各市纷纷推出促进零就业家庭相对稳定就业的新举措。在鞍山,配偶或家庭成员已经失业的员工多了一道护身符——企业要裁减他们必须事先通知劳动保障部门,以便启动援助预案;在本溪,分别实施了零就业家庭稳定就业、开发新岗位和政府兜底的援助措施;在抚顺,家庭编织等“无围墙企业”深受欢迎,政府帮助组织的1000多名“抚顺煤哥”走俏山西朔州。 (记者郑有义、徐元锋)